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推动中国史学走向新的发展[1]
banner"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国史学相结合,已经有了大约90年的历史。
在这90年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几个历史阶段,它与中国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在历史运动中发展、壮大,也回答着历史提出的新问题。
当今,在新的历史条件即全面深入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历史任务。
对此,我讲几点认识,跟同行们讨论。
(1)进一步营造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理论氛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归根到底,首先还是要提倡史学工作者研读经典作家的原著。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浸润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中,人们不应当简单地把它视为几条基本原理。
人们常说到的一些基本原理,本是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概括出来的,但若没有攻读几本马克思主义原著,不仅对基本原理难以有深入的理解,甚至还会产生疑虑,更谈不到信服和运用。
1893年,恩格斯在给弗·雅·施穆伊洛夫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
其次,在《宣言》(1892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和《揭露共产党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
[2]
从恩格斯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仅仅背诵几条基本原理就能够掌握的,人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一些著作中得到滋润才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认知。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真正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文章。
时下,我从报刊上读到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文章,也见到一些有关的“导读”
,说明有些史学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十分关心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工作,应当提倡这种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努力营造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氛围,使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兴趣,对唯物史观产生兴趣。
在这方面,可做的工作很多,一是需要史学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并实实在在地做出努力;二是需要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关注并采取切实的措施。
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需要热情和自觉,而热情需要激励,自觉则更多地源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理论魅力。
所谓激励,主要是积极倡导,除了在报刊上刊发一些介绍、解说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与论断外,还可以组织读书会、报告会等形式,专就一本书或一个重大论题进行讨论。
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实在在,这样产生的热情,发自内心,故能持久。
学习和研讨马克思主义原著,需要热情,还需要自觉,这种自觉往往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感召力,所以这种自觉是理性的自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感召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1883年,恩格斯在他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3]
这段话,把历史唯物主义概括得如此简洁、精辟,是迄今为止任何理论家都难以企及的。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从根本上偏离了上述这一精辟论断的历史研究,都难以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真谛。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感召力的源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