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后记
banner"
>
这本小书,是由我发表在《文史知识》上两组系列连载文章汇集而成的,书名采用了第一个连载栏目的名称。
1989年夏天,《文史知识》编辑部柴剑虹、胡友鸣两位同志跟我商量,约我在这个杂志上开辟一个史学方面的连载栏目。
我欣然同意接受这个任务,并提出从史学批评方面来设计栏目的内容,他们对此颇感兴趣,鼓励我早点着手撰写。
当时,我对于究竟按时间顺序来写,即写成“史”
的形式,还是按若干问题来定,即写成“论”
的形式,很是犹豫。
其实对于我来说,不论采用哪一种形式,写起来都会很费力的。
在二者抉择之间,胡友鸣同志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采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来写,或许更困难一些,但这种形式角度比较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更符合读者的需要。
撰写的形式就这样定下来了。
同年12月,我拟出了一份包含16个题目的撰写计划,并把栏目称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漫谈》,经与胡友鸣、冯宝志两位同志交换意义,得到他们的赞同,我们议定从1990年5月起开始连载。
栏目的名称,为避免跟其他栏目重复,胡友鸣把“漫谈”
改成了“纵横”
。
我以为“纵横”
的口气大了些,但为全局计,也就没有再做变动。
旋因诸事繁多,我的撰写计划往后推迟了半年多,故这个栏目至1991年1月才开辟出来。
我之所以确定要写古代史学批评方面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中国古代的史学评论著作如《史通》《文史通义》素有盛名,多为人们所称引,因而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中国古代史家和学人关于史学评论方面的论著或言论,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其真知灼见、发展历程,并不是这两部名著所能代替的。
古代的历史撰述、史学论著、文集、笔记中,多有史学评论的闪光思想。
这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只因我们注意不够,或是缺乏自觉的系统发掘、整理、阐释,故这一宝藏尚未充分显露出它的光华。
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发掘的。
第二,我在研读古代历史撰述、史学论著过程中,获得一个不断明确起来的认识,即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除了历史的、社会的推动之外,史学评论或史学批评作为史学自身的反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国古代史学评论或史学批评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学界在史学理论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不少成绩。
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去认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撷其成果,为丰富和发展当代史学理论提供借鉴,这是史学理论建设上的继承与创新所不可缺少的。
这些年来,我逐渐领悟到、认识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虽非全然是但却往往是在史学批评中实现的,并取得了自己的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是否可以认为:没有评论或批评,也就没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换言之,不能脱离研究史学批评问题而探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