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人意·时势·事理
banner"
>
——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续)
一、“人意”
与“时势”
的千年聚讼
中国古代史学家和史学批评家对于历史变动原因的认识,至少是循着两条相关的线索逐步发展的。
一条线索是“天命”
与“人事”
的关系,另一条线索是“人意”
与“时势”
的关系。
这两条线索在时间上很难截然划分开来,有时甚至是交互进行的;而当人们不断地从“天命”
的神秘羁绊下挣脱出来后,他们会更多地面临着“人意”
与“时势”
的困扰。
这里,我想从一件引起千年聚讼的历史事件讲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废分封,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为四十郡),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
然而,此后仅仅10余年,秦朝就灭亡了。
于是,秦朝的废分封、立郡县与秦朝的兴亡究竟有何关系,乃成为历代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长期讨论的重大历史问题。
一些人认为,分封制本是“圣人之意”
“先王法度”
,秦朝违背圣人之意,不遵先王法度,故招致速亡。
另有一些人则认为,分封制并不是什么圣人之意,它的兴废同郡县制的确立,都是时势使然;秦朝的速亡有别的原因,与废分封、立郡县无关。
这两种认识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聚讼不休,至北宋时人们还在热烈讨论,其余波直至明清而未了,延续的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成为古代历史评论和史学批评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
。
三国时魏人曹冏撰《六代论》,总结夏、殷、周、秦、汉、魏六代历史经验教训,认为夏、殷、周三代“历世数十”
,根本原因在于分封制:“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
他甚至把春秋时期齐桓、晋文的霸业都看作“共治”
“共守”
的表现。
[1]这里,曹冏明确地把分封制看作“先王”
早已认识到的一种明智的做法。
其后,西晋陆机撰《五等论》,论点与曹冏相似,认为:“先王知帝业至重,天下至旷。
旷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
“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财(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
[2]显然,他也是把所谓五等分封制看作“先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