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圣彼得地下餐厅距离演出《玫瑰骑士》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大厅不远,酒足饭饱之后,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
一路上,街巷两边的露天酒吧里,身着盛装的人聚集在一起,晚上的演出带得方圆几里都分外热闹,节日的气氛弥漫全城。
距离演出还有一个小时,剧院外已经熙熙攘攘。
站在萨尔茨堡音乐节大厅外面,城堡和圣彼得修道院以及山上的各种风景在路的尽头透视进来,形成错落有致的画面。
昨天晚上,萨尔茨堡城里下了雨,今天虽然已经放晴,但是风里还带着湿漉漉的气息。
傍晚时分,教堂的钟声敲响,《玫瑰骑士》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
歌剧《玫瑰骑士》是本次萨尔茨堡音乐节制作重点。
《玫瑰骑士》对于萨尔茨堡有着特殊意义。
1960年,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在新落成的节日表演大厅指挥该剧,以此来纪念被尊为“音乐节之父”
的奠基人之一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同时也庆祝萨尔茨堡音乐节花费十余年时间在战后重现辉煌。
这一次,为纪念2014年理查·施特劳斯年,该版《玫瑰骑士》启用了非常强大的制作团队。
仅仅从节目册和宣传海报上来看,我就对这个版本充满期待和信心。
指挥弗朗兹·魏瑟-莫斯特(Fra)2010年起担任维也纳州立剧院音乐总监,现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客席指挥。
执棒2011年、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使魏瑟-莫斯特为全世界所熟识,著名的美泉宫夏季音乐会、瑞士琉森音乐节和英国BBC逍遥音乐节中也经常出现他指挥的身影。
魏瑟-莫斯特精通德语歌剧和意大利语歌剧,尤其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
魏瑟-莫斯特将对作曲家的崇拜转为对其作品的呈现,先后指挥了歌剧《没有影子的女人》、《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阿拉贝拉》、《莎乐美》、《埃莱克特拉》、《达芙妮》和芭蕾舞剧《约瑟夫的故事》。
导演哈里·库普费尔(HarryKupfer)在歌剧导演中大名鼎鼎,这位年逾花甲的德国导演在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和瓦格纳歌剧制作方面眼光独到。
1978年,由他执导的瓦格纳作品《漂泊的荷兰人》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演,时隔十年之后拜罗伊特音乐节再次邀请他执导瓦格纳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
1989年他再次回归萨尔茨堡,制作了《埃莱克特拉》,此时,库普费尔早已蜚声世界,这部歌剧也因此受到众多歌剧爱好者的追捧。
多年来,库普费尔宝刀未老,一直活跃于世界舞台,2010年,他再次执导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演出结束谢幕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萨尔茨堡人显然对这部歌剧也有着独特的感情,虽然观众可能来自世界各地,但是萨尔茨堡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
多日在萨尔茨堡的停留,使我对浓郁热烈的气氛有所适应,但是今晚演出仍让人感觉“气场”
格外强大,不仅门票全部售空,来宾中也不乏名门望族。
入场后,两千多座位的剧场内果然座无虚席。
长达3个多小时的演出让人看得目不转睛,无论是歌者的唱段还是乐队的演奏,都会让人有唯恐错过一个音符的感觉。
这版《玫瑰骑士》延续库普费尔一贯的简约、传统风格。
不过,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舞台显然要比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舞台更重视作品本身呈现,导演也会根据音乐节的特点以及观众的审美需要调整制作整体风格。
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是萨尔茨堡音乐节不容许的,萨尔茨堡更倾向于用忠于传统、改良形式的方式保持传统。
虽然仍是“传统制作”
,但这版《玫瑰骑士》显然属于“轻量化”
的。
没有采用繁冗、笨重、复杂的舞台布景,包括在服装、道具等的设计上,都倾向于简约、清新、典雅的风格。
舞台的主要色调是淡雅的蓝绿色,背景是角度奇特的巨幅风景或建筑照片。
奥克塔维安、伯爵夫人、苏菲的服装以白色、银色为主,既不是典型的19世纪风格,也不是现代装束,设计师巧妙地用元素模糊了时代性,即保守,又有时尚感。
第一幕卧室的场景相对真实,但也仅仅用一扇大门和一张床就区分开表演区域。
随着道具的移动,舞台变换呈现视角,制造出空间的纵深感;而第三幕最后一场中,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一条长椅在巨幅背景画面中静静等待,台上似乎有雾气弥漫,在这样简约浪漫的环境中,奥克塔维安和苏菲演绎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这是部让人赞不绝口,但是又没有一处格外抢眼、格外夸张的歌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