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贝多芬非常善于用前所未有的演奏方式呈现别开生面的音响。
他曾在把自己的新作品寄给好友时特意嘱咐“希望您不要被最后那段震音惊吓到”
。
如此说来,若不想被贝多芬的室内乐和交响乐“惊吓到”
,不如先通过钢琴奏鸣曲打好耳朵和思想的基础。
第三个原因是我个人最关注的,也是最具有游戏趣味的。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隐含了浪漫主义、后浪漫主义、印象派及现代音乐密码,一旦有所发现,会让人有欣喜若狂之感。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怀疑贝多芬能穿越时空,否则他又是如何透支未来几代作曲家创作灵感的呢?仅仅在著名的第二十九奏鸣曲(作品第106号)中,就隐藏了肖邦、斯克里亚宾、舒曼、李斯特的灵感。
而在二十二奏鸣曲(作品第54号)中,第二乐章不同寻常的生硬音响效果更蕴含了普罗柯菲耶夫式的幽默。
关于这些,不能再多言,更多的密码期待爱乐者们自己解读,由此,你便知道,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不可只下一遍工夫,它会是你常听常新,每次聆听必有收获的忠实伙伴。
最后,关于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一般认为是作品第106号至作品第111号)我还想单独再说几句。
这些作品被称为贝多芬的涅槃之作,但是人们面对这些作品的态度极为迥异。
有人将其奉若神明,尊为“人性的思索”
“宇宙的声音”
;有人觉得艰深晦涩,将其束之高阁。
贝多芬研究者们也对曲中表达的孤岛式的意境持不同观点,也有人认为失聪导致了贝多芬晚年的作品不能保持流动性和整体感,甚至有人预测,如果贝多芬没有耳疾,这些作品将会被修改。
不过,有一点毫无疑问:这些奏鸣曲是钢琴大师的试金石。
一位初出茅庐的钢琴演奏者,无法准确演绎这些作品,即使他拥有超人的技巧和感知力。
对于听者而言,我更倾向于避免将晚期五首奏鸣曲过分神化,这无异于将本已走下神坛的作曲家又重新推向神坛,毕竟音乐作品的最终升华是在听者身上完成的,贝多芬也不例外。
听了以上三个原因,我想将全套贝多芬奏鸣曲作为“必修课”
的理由应当是相当充分了。
但是,由此又衍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何莫扎特和海顿或者其他作曲家的奏鸣曲不需要“俯瞰全景”
?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对于听者,当然是多多益善,不过海顿和莫扎特的时代是江河的缓流,音乐思维与灵感的变化速度不甚急速,很多细微的变化正在为未来的勃发积聚力量,而至贝多芬,时机已到,就像水流进入隘崖,瞬息变化多端,贝多芬的一生正处于这样的湍流之中,我们稍有错过,就错过了一段与众不同的风景。
至于其中更深的奥秘,每个人听后都会找到自己的解读,就让听者自己去定义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