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重读肖邦(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重读肖邦

banner"

>

“如果有一天你坐在钢琴前不知道该弹些什么,那么就弹肖邦的《练习曲》吧!”

某位钢琴家的话一语道破肖邦《练习曲》两方面的重要价值:任何一位钢琴家想保持艺术生命的活力,都将与它为伴,同时性格多变音乐丰富的它也将成为你生活中最善解人意的朋友之一。

最近,钢琴家邹翔的独奏音乐会重新引发了我对肖邦《练习曲》的兴趣,以前,我更加关注每首作品的技术性,并收集了很多演奏家的录音,一首一首地比较其中的差别,甚至连演奏时间都烂熟于心,但这次,我已经觉得过去的老一套再嚼无味,所以打算换个角度谈谈《练习曲》。

就以时间作为这次复习的线索好了。

我确实也在重新梳理肖邦生平的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

肖邦生于1810年,逝世于1849年,一生只有短短39年。

很多人为他扼腕,感叹为什么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生命往往如此短暂。

其实答案就在他们的音乐当中——并不是天堂需要音乐,所以召唤天才前往,而是在人间,人们需要用一生体会的情感路程,他们已经早早完成,就算生命的功课结束,接下来也再无遗憾了。

39年时间,肖邦的情感体验没有任何一处空白,和每个人一样经历了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四个阶段。

1810年出生直到1829年,是肖邦在故乡波兰华沙度过的少年时期,也是他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期。

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地道的波兰人,他身上的斯拉夫情结是母亲的遗传,从小就懂得“忧郁”

的含义,哪怕是钢琴上最初弹出的简单旋律,也是带着伤感的小调。

虽然有一双忧郁的眼睛,但是少年时的肖邦眼里都是自由快乐。

波兰乡村的生活气息熏染了他,让他谙熟民间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并印刻在脑海里永远不会消失。

17岁时,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波兰的点滴生活使他的作品有血有肉,感情充沛,正统的音乐教育让他对各种作曲技法得心应手,音乐铺陈有序。

少年时的肖邦一直在汲取营养,波兰时代给了他无比宝贵的酝酿和积累。

1829年是肖邦生命的转折之年。

这一年,他离开了波兰,从此再未返回。

少年时代被离去的马蹄声甩在后面,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从此,肖邦开始了一段新的生命旅程。

离开波兰后的第一站是维也纳。

当时,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是无数艺术家梦想的地方。

肖邦被维也纳的景象震撼,这里与他在波兰所经历的一切完全不同,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曾提到“我坐在四轮马车上,维也纳的街道很繁华”

肖邦不是没有打算留下,但是维也纳并没有给她一个好的开始,在这里,他的音乐会遭到冷遇,充满才能和灵感的维也纳显然还不适应肖邦带有“异国情调”

的音乐,人们的反应并不那么热烈。

离开维也纳后,肖邦前往斯图加特,后来又辗转到了巴黎,其实,巴黎并不是肖邦的最终目的地,他计划前往伦敦。

刚刚来到巴黎的肖邦也并没有马上获得认可,第一场音乐会举行时,他很担心遇到在维也纳一样的冷遇,而且情况的确仍然如此,音乐会举行得不很顺利,肖邦演奏自己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时,连乐队都没有请到。

但可能因为法国的血缘,巴黎却又悄悄给了肖邦一番眷顾,带给他很多意想之外的东西,包括朋友、全新的生活和想法。

在巴黎,肖邦感受到了时代洪流的最前端,很快与19世纪新人文思潮的代表们融合在一起,在巴尔扎克、席勒、海涅、李斯特、密斯凯维支、德拉克洛瓦身边,他呼吸到了清新思想的空气,找到了属于巴黎艺术家的天地——贵族沙龙。

在这里肖邦得心应手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多著名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到1837年的八年时间里,肖邦一直带着年轻的迷茫与幻想不断寻觅。

清代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形容过做学问的第二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虽然两事有异,但这也是肖邦那时状态的真实写照。

1838年,肖邦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乔治·桑出现了,二人的恋情使肖邦进入另外一种生活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之职业打金宋少怀里的小青梅好撩人重生之原配娇妻视死如归魏君子长夜国光之猎魔人大秦:始皇帝,我真没有忽悠你啊[红楼]林如海贾敏重生了!农家小福妻有法术无尽海图沙雕魂师的万界之旅[综英美]我在超英世界里开鬼屋吾妻非人哉带着系统创家园全民进化时代洪荒之红云,开局九道鸿蒙紫气神秘复苏之无限镜像我在足坛疯狂刷钱空间之大佬的农家妻重生梦想花开乡村最强小神农回到过去当特工金牌卧底被迫成为大导演反派想杀本作者超凡世界的资本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