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有他们自己解起来得心应手。
通过《夜曲》,我们能看到一个钢琴家隐藏在内心中的肖邦定义。
肖邦“女性化”
的敏感、细腻、多情不等于他像女人一样,充满香水味道的《夜曲》就像风吹过靡丽的花丛,容易让人沉醉迷茫。
我更欣赏莱昂斯卡娅带着“骨感”
的肖邦,相比很多女钢琴家的演绎,她是比较中性化的,可能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对于“中性化”
的解释包含多方面意思。
比如,并不是每一位男钢琴家对于肖邦的理解和表现都是一致的,他们其中有些也会把肖邦弹得柔美迷离,而他们认为肖邦本身就带有阴柔、纤细的气质。
有些女钢琴家反而会突出肖邦《夜曲》中坚定有力的一面,因为这是她们所向往和期待的肖邦英雄化的象征,她们并不愿意将他视作孱弱多病、温文尔雅的音乐家。
在我眼中,莱昂斯卡娅的《夜曲》更近似于肖邦本身,直率、坚决的态度表明她看待肖邦的眼光并没有停留在浪漫的自由速度和优美变换的和声上。
从第一首夜曲作品第9号之一开始,莱昂斯卡娅就用中速的、每一个音符都很实在的方式弹奏被其他钢琴家弹得流光溢彩的“rubato”
,不仅如此,她并没有在每个音符和句子间过多地变换触键方式,营造朦胧飘渺的“夜”
的效果,而是用钢琴平实朴素的声音塑造了一个没有过多颜色、过多气味的夜晚,没有层层叠叠的遮挡,也许这种清澈的空气,更能让人看清肖邦如月光一般虽然自视微弱但绝对坚定的内心。
听过莱昂斯卡娅演奏的一些钢琴协奏曲,最早接触她的音乐也是由此开始,在此,我还是不想谈论这些“大家伙”
。
它们很大程度上淹没了莱昂斯卡娅细腻的情感,虽然每个协奏曲都会给钢琴家最大的发挥空间,一些抒情段落也是对情感表达的考验,但更占上风的,仍然是她作为钢琴家大师的卓越技术和不凡气质。
而真正扣动人心的那根琴弦,恰恰只有在她独自于台上倾诉音乐之时,才能被弹响。
找到莱昂斯卡娅的唱片并不那么容易,我偶然一次看到莱昂斯卡娅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k.332第二乐章的视频,是她在一次协奏曲结束后的返场表演。
这段简单的音乐被莱昂斯卡娅弹出了无以复加的音乐性,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让人为最简单旋律落下眼泪。
不得不说,莱昂斯卡娅是一位内心极其强大的钢琴家,她的感染力强到可以收服一切聆听者,但是这种感染力又不是靠浪漫营造的,比起浪漫来,内田光子的这首作品在踏板、断句、气息等处理上更胜一筹,但莱昂斯卡娅天生不靠浪漫吃饭,她只靠声音中蕴含的内在情感征服听众,此中练的是一口真气。
凭借这一点点印象,我尽力寻找莱昂斯卡娅演奏的莫扎特的唱片,但是至今无果,如果有的话,那真是太值得珍藏的宝贝。
关于莱昂斯卡娅的话题,说来说去还要回到里赫特的身上。
从这位钢琴大师身上,莱昂斯卡娅得到的不仅仅是事业上的幸运,更多的是演奏的方法和对待音乐的态度。
“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伟大的人。
如果要我形容他,我会说他是奥林匹斯山的神祇,超凡脱俗地在星云之上。
他总是充满独特的神采。
虽然傲看人间,思想却无比宽阔开放。”
莱昂斯卡娅深深敬重里赫特,但是她的演奏并没有过多模仿里赫特,在音乐处理上完全保持各自的风格。
在舒伯特最伟大的《降B大调第二十一奏鸣曲》(作品960)中,莱昂斯卡娅与里赫特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生命最后的声音。
莱昂斯卡娅的960是暖色,而里赫特则是冷色,莱昂斯卡娅的演奏充满温暖的宽慰和问候,而里赫特则将自己与世隔绝,弹出孤冷的意境。
在第二乐章中,里赫特的速度很慢,迟缓的音符与他在很多作品中疾风骤雨般的气势完全不同,近乎凝滞的气氛让舒伯特充满未解之谜的绝唱更像一杯冷酒,饮下时钻心冰冷,但余味会有一股热流;莱昂斯卡娅的960则是温和美好的人间气象,换句话说,她的演奏更有人情味,是留恋的回忆和各种美好期待汇集而成的。
她的第四乐章轻盈活跃,速度略快,流露出的“小欢快”
和“小幸福”
都像孩子一样,让人心随之**起天真的波澜,绝不忍心将其作为生命的终曲。
到今天,莱昂斯卡娅仍然给我听不够的感觉,然而她就是这么“吝啬”
,让那些无法见她的听者望眼欲穿,但又听不到太多她的声音。
下次见到她,我一个音符都不会放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