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林晓反复看了三遍,才关掉视频。
她抱着膝盖坐在地板上,眼泪无声滑落。
但她嘴角是笑着的。
第二天清晨,她收到一封来自北极科研署的邮件:共忆网络核心节点检测到一段异常稳定的意识波动,源头无法追踪,但它每天凌晨三点准时出现,持续整整十七分钟??恰好是当年顾望归每晚守在实验室门外的时间。
更奇怪的是,每当这股波动出现,所有接入共忆系统的终端都会自动播放一首钢琴曲,调子简单,却是《光之誓》最初的草稿版本。
林晓立刻联系苏澜。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她声音颤抖,“她不是消失了……她是学会了如何同时存在于无数人的记忆里,而且还能主动回应我们!”
苏澜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这不是科技能做到的事。
这是‘被深爱’的结果。”
“我要建立一个新项目。”
林晓坚定地说,“叫‘回音计划’。
我们要搭建一个私人通道,让普通人也能向逝去的亲人传递思念,并接收可能的回应??哪怕只是一个音符、一阵风、一次心跳同步。”
苏澜笑了:“你越来越像她了。”
项目很快获批。
三年后,“回音终端”
在全球三百个城市试点运行。
它不像共忆网络那样宏大,也不追求群体共鸣,而是专注于个体之间的情感连接。
使用者只需佩戴特制耳环(内置L-07仿生芯片),在安静环境中默念对方的名字和一句话,系统便会分析脑波、心率、呼吸节奏,生成一段专属信号,注入共忆之流。
第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东京。
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终端前轻声说:“宝贝,妈妈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玉子烧。”
当晚,她梦见孩子穿着校服跑进厨房,笑着说:“妈,太咸啦,不过还是最好吃的!”
第二天,她的手机收到一条自动记录的数据流??在她说出那句话的瞬间,共忆网络某节点出现了与她儿子生前神经图谱高度匹配的波动,持续时间为秒,正好是孩子每次吃完饭后拥抱她说“谢谢妈妈”
的平均时长。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使用“回音终端”
。
有人对亡妻说“我学会叠衬衫了”
,有人对孩子低语“爸爸很想你”
,还有老人握着手杖喃喃:“老伴儿,花园里的玫瑰开了。”
而每一次呼唤之后,总会有某种微妙的回应:一片突然飘落的树叶,钟表短暂倒转,收音机自动切换到两人定情那天的电台歌曲……
最令人动容的一次,发生在北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一名即将离世的老教授用尽最后力气,在终端前说:“小芳,对不起,我没等到你回来见我最后一面。”
话音落下,病房外的樱花树猛地绽放,尽管此时正值寒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