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的答复是,如果这里指的是辛勤劳作之余的必要调解与消遣,那是完全必要的,不能称之为“无益”
。
可是,项氏讲的“无益之事”
,指的是填词,这原是一句反语。
前人评他的《忆云词》“**气回肠,一波三折”
“殆欲前无古人”
。
哪里真是无益!
而且,他在短暂的三十八年生命历程中,一直惜时如金,未曾有一刻闲抛虚掷过。
“华年浑似流水,还怕啼鹃催老”
,这凄苦的辞章道出了他的奋发不已的心声。
三
人们的理想、追求差异很大,同样,兴趣、快活之类的体验,也往往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他人难为轩轾,更无法整齐划一。
所谓“趣味无争辩”
,就正是这个意思。
有些老年人把含饴弄孙、庭前笑聚视为暮年极乐;也有许多人,或投身“方城之战”
,或加盟胜地之游,或垂竿湖畔,或蹁跹舞场,或终日与“方脸大明星”
一电视机照面。
我则异于是,总想找个清静地方,排除各种干扰,澄心涤虑地做学问、搞创作,把这看作余生最大的乐趣。
总觉得,过去,肩承重任,夙夜在公,无暇旁骛;现在,由于年龄关系,工作担子相对减轻了,正可“华发回头认本根”
,作“遂初之赋”
,实现多年的夙愿。
因此,每天除去把“三餐一梦”
和一两个钟头的散步作为必保项目外,其余时间就都用于读书、创作,有时参加一些必要的公务活动和友朋交往,或者去高校讲课、外出考察。
我习惯于把读书、创作、治学、游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创作、治学为经,以脚下游踪与心头感悟为纬,围绕着所要考察、研究、撰述的课题,有系统、有计划地阅读一些文史哲书籍。
前两年,结合访问河北、河南、安徽、云南、黑龙江、山西等地的一些名城胜迹,研读了有关先秦、魏晋、唐宋、辽金、明初的历史,以及庄周、严光、李白、苏轼、陆游和赵匡胤兄弟、朱元璋祖孙、文成公主夫妇的传记,生发出许多人生感悟。
于是,便在现实风景线的“画布”
上,饱蘸历史的浓墨,纵情挥洒,以一条心丝穿透千百年时光,使活跃的情思获得一个当下时空的定位,使自然景观珞上强烈的社会、人文印迹,透过“人文化”
了的现实风景,去解读那灼热的人生,鲜活的情事,同时也从中寻找、发现着自己。
这样,为香港大公报《大公园》副刊写了三十几篇随笔。
还应一家出版社约稿,历时百天,编写了一部古代哲理诗选释。
从唐至清代浩如烟海的诗歌总集、别集、选本中,选辑三百余首富有哲思、理趣的五、七言绝句,一一加以注释,并作内容讲解和艺术赏析,同样体现了读书、治学、创作的结合。
创作切忌雷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