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永存的微笑
banner"
>
每当看到那些繁霜侵鬓,蔼然可亲,献毕生精力于教育事业的辛勤园丁时,我总会忆起一位缘悭一面但印象很深的可钦可敬的老大姐。
事情发生在多年以前。
记得是春节刚过,我收到一封由《散文》月刊编辑部转来的信件。
寄信人为南方某城市师范学校的一位教师。
信,原是写给编辑同志的:
……我有一件私事,烦请你们帮忙。
1937年秋我的胞兄同家人失散,四十多年杳无踪影。
昨日阅读贵刊,发现一篇散文的作者署名,竟然与我哥哥的姓名完全相同(这个名字曾被人们认为是极少见的),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不知你们可否将这位名叫“王充闾”
的作者的通讯地址见告?
如果方便的话,也可以把这封信直接转递给他,顺便问一下:他是不是昆明籍贯?可还记得有个名叫“冠华”
的妹妹?……
热切的企望,真挚的感情,使我深深为之感动。
我仿佛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在掠着花白头发,满怀期望地伫立窗前,急切地等待着“绿衣使者”
送来亲人的信息。
但她哪里知道,这却是一场误会。
我出生在辽河岸边,1937年尚在襁褪之中。
我并没有胞妹,却曾有过一个姐姐,在我幼年时期,即因屡遭丧乱,贫病交攻,过早地弃世。
姐夫哀恸欲绝,在一个风雨凄凄的夜晚,鸿飞冥冥,一去便无下落。
我是深谙乱离之苦和失去亲人的哀痛的。
尽管和这位大姐相隔万里,但悠悠此情,彼此相通。
我觉得应该立即作复,以释远念。
可是,拿起笔来却又有些踌躇一信到之日,即彼失望之时,我不忍心过早地唤醒她的甜梦。
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住,到了第三天,便按照信址寄了回信。
信中,除了说明有关情况,还劝慰她要放开襟怀,切莫悲观失望。
我写道,“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在祸深寇急的邦国颠危之时,又何止是你我两家的遭遇!
所幸今天阴霾**尽,四海承平,这类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
我劝她不要灰心丧气,“虽然没有找到失散多年的哥哥,但是,在异地他乡总还结识一个深为同情和关怀你的弟弟。
愿我们今后常通音讯,互勉互励”
。
很快就收到了她的复信,略谓:从信中深切体味到了同志间的温暖,真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到处有亲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