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
这位老先生慨叹他出生在夏、商、周三代之后,虽然向往黄帝与虞舜的德政,却因“萧条异代不同时”
,无缘得见;只有借助披览古代典籍,才能知晓千载以上的往事。
就是说,经由书卷这个门径,可以进入更深更广的领域,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
确如盲姑娘海伦凯勒所言:“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的生活海洋。”
高尔基也说过:“似乎每一本书都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见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列宁早在我出世十多年前就去世了。
进一步说,即使我提早出生三十年,与列宁生活在同一时代,大概也无缘见到他。
但是,书籍却给了我熟悉、接触这位伟大人物的机会。
我读过许多描写列宁的书籍,其中尤以高尔基的回忆录《列宁》留给我的印象为最深刻。
高尔基与列宁有着深厚的友谊,他倾注了全部的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为我们再现了这位伟大的人物。
列宁夫人看过回忆录后,赞许说“整个列宁是栩栩如生的”
“写得好极了”
。
我们在高尔基的笔下,不仅看到了列宁的特异的丰姿,而且了解了他的精神世界,仿佛活生生的列宁就站在我们面前。
最令人难忘的是列宁的一段话。
高尔基回忆说:一次,列宁用一种特别轻巧、温柔的手势抚摸着孩子,说:“这些孩子将来一定会比我们生活得好些;我们生活中遭遇过的很多东西,他们是不会经历了。”
沉思一会儿,他接着说,“可是,我毕竟不羡慕他们,我们这一代已经完成了一粧在历史上有惊人意义的事业。”
前一时期,我曾回味过列宁这些感人肺腑的话。
列宁当年抚摸过的孩子,如今也都进入了耄耋之年,他们可还记得这些掷地有声的时代强音吗?
数千年来,我国无数文人、骚客、旅行家,凭着他们对山水自然的特殊的感受力,丰富的审美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写下了汗牛充栋的诗歌、散文,为祖国的山川胜迹塑造出画一般精美、梦一样空灵的形象。
一篇在手,可以心游象外,悠然神往,把心理境界、生活情趣和艺术创造的第二自然作为三个同心圆联叠一起,不啻身临其境,而又能免却鞍马劳顿,解除风尘之苦。
我曾在一年秋天游览了杭州西湖,有幸看到了“三秋桂子”
,却无缘观赏“十里荷花”
;而且,由于来去匆匆,许多名胜都失之交臂,深感怅惘。
回来后,翻出明人袁宏道、史鉴、张岱等人的西湖游记,未出斗室,而极四时之娱,揽八方之胜,算是补上了这种缺憾。
当然,我这样说,绝没有以读书代替实践的意思。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们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到社会实践中去读无字之书。
单就旅游来说,卧游、神游、梦游、醉游,无论怎样空灵浪漫,富有诗意,也都代替不了实地考察,亲身经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身临其境,也需要从容玩味,细心涵泳。
如果像《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那样漫游西湖,只是吃熟牛肉,喝大碗茶,瞧贵妇人进香,看阔人家请客,于湖光山色全无会心,所得也就微乎其微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