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大家见皇上说得如此直白,便连连谢恩。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上表称病,请求免去掌管禁军的职务,到地方当节度使,太祖欣然同意。
事后,为了兑现酒席上的承诺,安抚这些失去兵权的禁军统帅,太祖也真的将一妹二女同他们结了姻亲。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
四
在解除武将兵权的同时,宋太祖又起用一批文臣担任知州职务,并在各州设置通判,使其权力与知州相等,以分散地方长官权限,避免出现个人专权的弊端。
地方上的军事、民政、财赋、司法权限,全部收归中央管辖。
在中央,对宰相实行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办法,把军事行政权分出,划给枢密院;国家财政和地方贡赋划给三司。
这样,宰相便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执政的群体,包括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三司使等十来个人。
任何一个相职都不能独断军政大事,最后全都听命于皇帝。
对军队更是严加控制。
军权一分为三,“三衙”
负责日常管理、训练,枢密院负责调动、发兵,最高指挥权归于皇帝。
禁军之外,还有厢军,其中精锐部分,全部收人禁军,厢军不再参加训练,就根本不具备战斗力了。
针对这一举措,司马光评论说,这样一来,各地方镇都自知兵力虚弱,远不是京师的对手,自然谁也不敢再有异心,只能服服帖帖,唯命是从。
为了防止将领出外作战不受君命约束的情况发生,宋太宗更进一步实行“将从中御”
的对策,每次出征,皇帝都要亲授事先拟好的“阵图”
,大自战略布局,小至部伍行止,都不得擅自改变;同时,派遣宦官监军。
结果,就像叶适所言:“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宋初立国伊始,即大力提倡封建道德,崇尚礼义,声称“以孝治天下”
,把孝经列为群经之首,作为宗室子弟和民众的必读书,目的在于杜绝犯上作乱。
注重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宋朝统治者之所以猛烈抨击唐太宗“杀兄篡位”
,骂他“为子不孝,为弟不悌,悖天理,灭人伦”
,也无非是为了防止“玄武门之变”
重演。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赵匡胤为什么不提倡“忠君报国”
呢?道理很简单,他自己得天下的路子就不正,若是强调“忠君”
,他总觉得有些嘴短。
为了赵氏王朝的万世一系,赵匡胤、赵光义,这对开基创业的难兄难弟,真可谓呕心沥血,“机关算尽”
。
可是,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动机与效果大相径庭,许多事情都不是始料所及的。
秦始皇唯恐诗书乱政,儒生造反,实行焚书坑儒、毁灭文化的绝招,可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太史占卜,谓“女主当昌”
,民间又传“秘记”
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于是,太宗对疑似的人严加查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