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意是,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抬高;有余的,给予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
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
而人世的行为法则,却不是这样,它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到了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根据《圣经》中那则寓言,提出“马太效应”
这一术语,用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要成事,必先成名,这在中外古今是一体皆然的。
有了名,一切事都好办,“名人效应”
随处可见;与此相对应,“无名小卒”
则窒碍重重,所谓“最难名世白衣诗”
,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清代文人、“扬州八怪”
之一郑板桥,年轻时节,虽然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因为没有名气,地位不高,作品无人问津;十年后,中了进士,声名大振,时人竞相索求,门庭若市。
他在感慨之余,刻了一方朱文印章,印文是“二十年前旧板桥”
,用以讥讽世情,针砭时弊。
这种情况,今天也还存在。
当人才没有崭露头角时,常常无人注意;而一旦取得了某些成果,在社会上出了名,又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采访、录相、发请柬、下聘书,包括一些庸俗捧场、借光炫耀,以及商业性的炒作,弄得应接不暇,无法摆脱,产生了所谓“名人之累”
。
《聊斋志异》中有个胡四娘,最初,这个弱女子受尽了家人、亲友的冷遇和奚落;可是,一朝发迹,便声名鹊起,简直闹得沸反盈天:“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
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也。”
当然绝不是说,对声名显赫的人才不该宣扬与关心。
在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本文只是想提醒一下,爱才尤贵无名时。
与其热衷于在人才荣显之后揄扬备至,优礼有加,干些“锦上添花”
的事,何不“雪里送炭”
,于幼芽掀石破土之际,多给一些实际的帮助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