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样,几乎每次从书店出来,都要带回几本新书。
加之,在“海、北、天、南”
等大都市工作的朋友,知我嗜书如命,也都纷纷为我代购。
一时间,床头、桌下,卷帙山积,竟然“书满为患”
。
于是,我又添置了两个新的书橱,是为第二代。
80年代中期,散文集《柳荫絮语》出版后,我开始了随笔集《人才诗话》的创作。
当时,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购置与借阅上百种历代诗词别、总群集,从中选出三百余首与人才问题有关的诗词;二是搜集、研读各种人才学论著,以及古今中外关于人才问题的故实、逸闻、佳话。
在此基础上,兼顾“人才诗”
(这是我杜撰的一个名词)的内容与人才现象、人才思想、选才制度、成才规律等各方面课题,拟定近百个题目,边准备,边构思,边创作,以文学的形式、史论的笔法,把情与理、诗与史熔于一炉,每月可得五六篇。
其中有些篇章,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随笔”
专栏中刊载过。
通过这部书的写作,使我有机会研究了大量诗文典籍,也积聚了相当数量的书籍。
为此,我又新置了两个书橱,是为第三代。
进入90年代之后,新书出得更多,但书价之高昂,令人瞠目咋舌。
这个期间,虽然我又出版了三本散文集、一本旧体诗词,但稿费无多。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因工作之便,可以定期收到省内各出版社的样书。
日积月累,数量也颇为可观。
我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美学与清前史的研究,相应地置备一些有关学术著作。
适应这些方面的需要,我添置两个高与梁齐、装上有机玻璃拉门与铝材滑道的现代化书橱。
后来居上,这第四代可称是“佼佼者”
了。
多年来,书籍随进随放,见缝插针,有些杂乱无章。
最近,我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它们进行一次综合治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陈放。
藏书中,以散文与诗词为多,我让它们进驻第四代书橱;史书与理论、学术著作,由第三代书橱安置;第二代书橱中,一个用于存放诗词、散文以外的文学著作,一个用于存放各类社会科学杂著,三教九流,百家诸子。
与上述三代书橱相比,制作于六十年代的第一代书橱,未免有些寒酸、陈旧,有的朋友劝我改作他用,另置新橱,我却敝帚自珍,割舍不得。
算来,它已经与我同甘共苦三十年了,伴我由青春年少到绿鬓消磨,渐人老境,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贫贱之交不可忘”
,我为它派下了特殊用场,专门陈放各地文友签名、惠赠的书籍,现已达到几百种了。
四代书橱,比肩而立,占去了我的卧室与客厅的半壁江山,使原本就不宽敞的居室显得更为褊窄。
但环堵琳琅,确也蔚为壮观。
纵然谈不上桂馥兰馨,书香盈室,但,“四壁图书中有我”
,毕竟不失雅人深致。
尽可以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说上一句:“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清夜无眠,念及众多古圣先贤、硕学鸿儒、骚人墨客,各以其佳篇名著,竞技闲庭,顿觉蓬荜生辉,萧斋增色。
惭愧的是,橱中只有部分书籍我曾认真读过,余则只是匆匆过眼。
我当在有生之年,焚膏继晷,夕惕朝乾,加倍地黾勉向学,以不负诸贤的青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