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年少时觉得四五十岁就很老了,及至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又觉得六七十岁才算老迈;而到了六十岁,又觉得自己头脑依旧清楚,腰腿还算灵快,离衰老尚有一段路程。
这种不断地把老年起点向后推移的心理现象,表明了老当益壮的勃然之气,有积极的一面;但终竟不那么切合实际。
专从顺生养性角度来看,也值得深长思之。
人的年龄大了,不要说经受不起持续、紧张的劳累,连剧烈的心理矛盾也担承不了。
卸去沉重的工作担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境,实现一种良好生命状态的恒常化,无疑有利于强身祛病,益寿延年。
这和所谓“老有所为”
,并不相悖。
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树十围,亭亭如车盖,浓荫匝地,是柔枝幼干所代替不了的,但是,开花吐蕊,却非千年古木的事。
人到晚年,远离了工作岗位,并不等于无所事事,只能隔着窗子闲看飘飞的雪花,或者拄着拐杖漫踏阶前的黄叶,需要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古人早就有“老马识途”
“乡有三老,万般皆好”
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说法,表明了老年人无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而老有所为也应坚持量力行事。
孔老夫子有一段关于“君子有三戒”
的论述,末了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意思是,人到年老了,气血已经衰弱,便要警戒自己,不要脱离实际,贪求无厌,莫知止足。
这里有一个分寸、尺度的问题,假如掌握失当,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因此,古人要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宿将还山不论兵”
。
非不负责,有所避忌也。
闲翻今人文集,见到这样一首七绝: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总是夕阳无限好,管它近不近黄昏!
作者翻用了唐人杜甫和李商隐的两首名诗,既表述了中年过后的淡泊心性,又不现丝毫衰飒之气,可谓善作文章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