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梦雨潇潇沈氏园
banner"
>
陆放翁诗名千古震烁。
从童蒙时起,我就知道他是一位豪情似火,壮怀激烈的爱国诗人。
他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
等战斗号角般的诗句,那“脍鲸东海,刺虎南山”
“裂眦嚼齿,愤切慨慷”
的豪情壮举,刀刻斧削般地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铸就一个热血丹心、刚肠铁骨的英迈形象。
恰如钱锺书先生所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看到一幅马画,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他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这股热潮有时甚至泛滥到梦境里去。
他确实无愧于“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语)的美誉。
及至通读了《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特别是看了后人吴梅霜编的《陆务观寄怨钗凤词》和京剧《钗头凤》,进一步了解到,豪情无已,悲愤激昂,只是他的一个方面;他的胸中还饱蕴着似水柔情和绵绵愁绪,因而常常从另一侧面抒写其丰富的感情生活,这方面同样是绚丽多彩,千古卓绝的。
只有把这似乎对立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考究,才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诗翁形象。
正是抱着了解诗翁全貌的热切愿望,这次借杭绍之行,我特意瞻望了那游**着旷代诗魂,留下了千秋佳话的沈园的风采。
流传下来的《沈园图》告诉我们,这座宋代名园曾经历过楼阁参差、林亭掩映、小桥流水、花影重重的峥嵘岁月。
而今,昔年倩影已涣然冰消,只残存一个葫芦形水池算是“鲁殿灵光”
,硕果仅存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游沈园时,有“宫墙柳,今乌有。
沈园蜕变怀诗叟。
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
草,草,草”
的词句。
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大体还是这般风色。
我来时,恰好也在秋天,金风送爽,细雨霏微,正是“道是无晴却有晴”
的天气。
进得园来,假山当门,上有小亭翼然,为全园制高点。
山下水池窄狭处横架着石桥,看去宛如系在葫芦颈上的一条绢带。
池畔柳槲成行,照影清浅。
这里那里点缀着一簇簇黄花痩朵,衬着静水闲云,却也不乏野趣。
越中毕竟明眼人多,他们没有在昔日名园周遭摆上座座华堂广厦,而是保持一种雅淡、萧疏的韵致,不使它为“都市文化”
所熏染。
假如为了招徕游人,追求洋化,硬是在荒园内外布下种种现代设施,那就无异于给白发老翁套上蝙蝠衫、牛仔裤,弄得不伦不类,令人意兴索然。
今日沈园虽然仅是昔日的一角,可供游观的景点不多,但因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自有其存在价值。
何况荒疏之美,堪人画本;天然平淡,容我低回、盘桓,暂时抛却那些世务酬答,享受一番“城市山林”
的逸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