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经人考证坐实,这个所谓的“井”
,就在慈云寺西北百余米处。
我在城垣内前后察看一番,确实发现了一口古井。
如果属于当年旧物,我以为,也是供这些亡国贱俘饮用的水井,而根本不可能在里面住人。
据分析,他们极有可能是住在北方今天还偶尔可见的“地窨子”
里。
莫说是八百年前气温要大大低于现在,即使今天,在寒风凛冽的冬日,把两个身体孱弱的人囚禁在松花江畔的井里,恐怕过不了两天就得冻成僵尸。
相反,那种半在地上半在地下的“地窨子”
,倒是冬暖夏凉,只是潮湿、气闷罢了。
之所以称为“井”
,无非是形容其局促、塞陷的景况。
从流传下来的赵佶的一首诗,也可以验证这种推测: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一般的井,只有盖而无门;“西风撼破扉”
云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可见,当时绝非住在井里。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末代皇帝丢了江山之后,含愤自杀的寥寥可数。
因为“知耻近乎勇”
,若是一无廉耻,二乏勇气,就不会像明朝的朱由检那样煤山自缢,选择“殉国”
一途。
退而求其次,就是变装出逃。
可是,出逃又谈何容易!
到了穷途末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就变成“率土之滨,莫非敌臣”
了,往往是没有跑出多远,就被人家递解回来。
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选择,索性白旗高举,肉袒出降。
这在大多数亡国之君,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
他们的逻辑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如果新的王朝宽大为怀,只要脸皮厚一点,还有望混上个“安乐公”
“归命侯”
当当,可以继续过那种安闲逸豫的日子。
其实,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甜蜜蜜的幻想,历史上多数“降王”
的日子都不好过。
当了亡国贱俘以后,如果像前秦苻坚、南燕末主慕容超、大夏王朝的废主赫连昌、后主赫连定那样,很快就都死在胜利者的刀剑之下,所谓“一死无大难矣”
,倒还罢了;假如类似南唐李后主和北宋徽宗、钦宗父子这样,投降之后沦为俘虏,一时半刻又能喘上几口活气,那就免不了要受到终身縻押,心灵上备受屈辱不算,身体上还得吃苦受罪,结果是“终朝以眼泪洗面”
,那又有什么“生趣”
之可言呢!
三
历史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