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记者的提问、对方的回答,不但要引起观众的注意,还应该是观众想知道的东西。
如果不考虑到这一因素并加以实践,即使你的提问技巧再高明,对方的回答又天衣无缝,这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
原因很简单:观众不感兴趣、不想知道。
你们的对答如流只不过是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而已。
有时,你在采访前或许已经知道了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你自认为那个问题并不太重要,不值一问,但大多数观众不像你一样对那个问题有所了解,甚至还一无所知。
所以,不论你对某一个问题多么熟悉,甚至已料到对方会怎样回答,你还是要耐心地提问,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搞清楚,报道出去。
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也要考虑到观众。
所选择的对象一定应与某一新闻事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或者是某一领域内公认的学者、专家,或者是某种观点的权威代言人,而千万不要让那些与新闻事件毫无关系或根本不能回答问题的人做采访对象。
高明的记者虽然完全可以讲出对方要表述的某种观点、某种思想,但他不这样做,而是迂回而婉转地让对方把要说的话讲出来,直接与观众见面。
切记:采访对象说出的话,才是观众想知道的事件——这不能用记者的话来代替。
经验不足的记者往往有一个通病:泛泛而谈、无边无际。
例如有的记者喜欢问,“你对……有什么印象?”
“你对……有什么感想?”
等诸如此类的套话。
其实对方的感想可能很多,非三言两语能尽言!
这至少表明记者本人不懂甚至根本不懂他应该问什么问题,或者他根本就没有做采访前的任何准备工作。
访问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较深的学问。
从一个记者的提问,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水平高低,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记者的心中是否有观众,是否问到了一般观众想知道而还不知道的问题。
我们的电视说到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担任大众的“向导”
“代理人”
是记者的责任。
电视记者采访时不允许让谈话成为深奥难懂的东西,那样就会排除了观众。
如果采访忽略了观众,那么这种采访就是失败的采访。
这种深奥的探讨就像两个学者之间就唯有他们自己懂得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样,那就不是新闻采访。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电视采访要问一些浅显的、初级的问题,而是要单刀直入,击中要害。
由于电视人物专访跃然于屏幕之上,记者还要考虑画面因素,不仅是从专访形式上考虑,更主要的是从观众的视觉感受角度来考虑。
因此,电视记者必须在专访的特定现场为看不见的观众进行画面“编辑”
。
人物专访的结果超出个人范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记者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新闻机构,采访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代表接受采访,双方活动的结果受到社会的关注。
因而,访问无法凭借单方面的努力进行,记者不能单向提供信息,采访对象也不能单向透露信息,信息的披露只能是双向交流的结果。
电视记者应该全方位认识访问的特点——双向交流与合作;同时,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特点对记者采访的要求——促动双向交流与合作;最后,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