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整个新闻传播的程序看,采访是第一道工序,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第一环节。
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方式显示:
有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和写作关系时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
意思是说,如果记者采访的时间或者精力所耗为十分,那么七分或者八分应该花在采访上,三分或两分花在写作上。
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
,没有“原料”
,又何以“加工”
。
道理是如此简单明了,但初学采访的记者往往容易本末倒置。
我国著名记者艾丰在一次讲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记者采访后得到的材料在报道时用上了80%或50%以上,那么这个记者的采访是不深入的。
一般地说,记者采访后报道用上的材料只占全部材料的很少部分而又能说明问题,那么记者的采访是下了功夫的。
强调采访是报道的基础并不是说写作或制作就不重要。
早在几十年前,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在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就强调:构成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采访与报道关系亦是如此。
如果采不到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即使“妙笔生花”
,制作技巧“花样百出”
也是无济于事的。
中外新闻作品的佳作,名记者成功的经验之谈,往往都是离不开高超的采访能力所致,我们应该从前人的实践中吸取、消化他们的经验。
不会采访就不会当记者。
这是中外新闻界同仁一致的看法。
翻阅一下新闻学著作,从20世纪初美国报人休曼所著《实用新闻学》到20世纪40年代末哈里斯等人写的《全能记者》,再到20世纪70年代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等书,都是把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来阐述的。
从我国最早的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应用新闻学》(任白涛著)到20世纪40年代的《综合新闻学》(任白涛著)、《新闻学讲话》(恽逸群著),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新闻记者入门》(孙世恺著),也都是把新闻采访作为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的。
《纽约时报》的一位总编辑一次在美国一所新闻学院讲学时曾声称,新闻学院只要开好一门课——新闻采访,就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记者了。
他的话虽然讲得过于绝对,但他强调了采访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存在着共性的规律,他们在采访使命、采访视野、采访认知、采访目的、采访方法、采访时效、采访任务、采访工序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广播电视记者应该看到:文字记者从14世纪中叶就已开始了采访活动,对于他们的经验和传统,不但要加以继承,而且还要丰富和发展。
西方新闻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优秀的记者应该具有哲学家的头脑、文学家的眼睛、历史学家的深沉、侦探的机警、法官的明智。
为什么记者要具有如此高的水准和智能呢?
原因在于记者采访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记者的采访是广泛的社会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马克思说:“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它不能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
[3]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现象,采访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内在规律。
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要学习外国记者所积累的好经验,用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借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