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最后来到了离乡政府最近的一个渗水池边。
乡长说这个池子也用过。
记者:“下水管在哪儿呢?”
任干军:“那不是?”
记者:“哪儿?”
任干军:“那不是。”
“这地里有没有埋管子?”
记者问身边的一个农妇。
“没有埋管子。”
农妇的回答很明确。
“那个池子用过没有?”
记者又问。
“没有。”
农妇说。
“从来没用过?”
记者又一次核实。
“没有用过。”
农妇说。
任干军:“她一个老太婆,整天不在地里,她怎么能知道?”
农妇:“我老在地里。”
记者:“那个池子有没有放过水?”
农妇:“没有放过水。”
镜头马上甩到远处的任干军(咆哮):“谁胡说了,我马上就收拾他。
你哪能这样搞?咱们实事求是,你如果再这样说,我不管你,你随便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
……
在平王村,记者拔起一个渗灌池上做样子的水管问农民:“这样的还有吗?”
一位妇女回答:“不知道。”
旁边一位男人挥了一下手:“那边乡镇干部都在……”
欲说又止。
综观《透视运城渗灌工程》,除了那些官僚气甚至匪气十足的官员外,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记者在渗灌工程现场所作的大量的实地调查。
这种调查是行为式的,而非简单的一对一的采访。
我们看到,记者在现场有发现,有演示,拔掉那个管子,让人一目了然。
并在现场根据当时发生的情况立即进行现场指认,把记者充当一种调查媒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新闻调查》的节目档案里,《沙起额济纳》也是一个成功的调查报道。
记者迎着八级大风、面对滚滚而来的沙尘做现场报道;为了调查暴风雪过后牧民受灾情况,摄制组在过年时节深入茫茫雪海,顶着严寒冒着暴风雪寻访灾民;为探寻七里沟死人真相,记者戴着面具走向剧毒气体硫化氢……
3.调查路径围绕悬念展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