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实际采访当中,记者的提问和采访对象的回答大都涉及观点、信息、个性。
也就是说,这三者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交织的。
不过,由于报道的题目不同,在每个方面又是有所侧重的。
因而,在采访实施过程中,既不能将三者等量齐观,又不能截然分开。
一般而言,事件性专访以透露信息为主,常常通过采访当事人或参与者以及新闻发言人来进行。
问题性专访以披露、阐述观点为主,主要通过权威人士、代表性人物来进行。
名流或新闻人物的专访以揭示个性为主,主要通过采访社会名流、公众人物及有显著特点的人来进行。
(1)观点采访
所谓观点采访就是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某种实质性问题,然后由对方表明态度,阐述自己或所代表的机构的观点、立场、态度、主张。
一般情况下,观点采访大多是对知名人士的采访,而这些名人又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专家或有一定职务的官员。
他们发表的意见不仅代表某一领域、某一流派、某一阶层的观点,而且还有一定社会影响。
因此,记者进行观点采访时,基本的要领是:摆出问题,引出对方观点,然后再根据对方观点进一步展开问题。
观点采访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求记者具有哲学头脑、学者风度、思想家的气质。
这是因为观点与思想采访通常都要采访政府要员、各界名流、权威人士,而这些人一般都头脑清醒,见过大世面,记者若没有一定水平,难以胜任这项工作。
观点与思想采访范围较广,包括政治、宗教、道德、社会及各种经济问题的争论,以及对反对观点的验证。
记者要揭示、碰触这些观点与思想,唯一可选择的办法是广泛深入研究整个事件或某一人物的背景材料。
美国电视新闻超级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1952年为报道总统选举活动,花了一春一夏时间,研究美国政界要人的资料,从而使他在报道中的观点采访大获成功。
又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首席记者迈克·华莱士1986年为采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曾用几个月时间搜集有关资料,研究背景,设计问题,使他的提问有相当深度。
做观点与思想采访,记者一定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的观点、思想以至人格都应有所了解,有所研究。
因为如果记者对此一无所知或知道甚少,就难以找出采访对象与其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也就无法确切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真正观点。
反过来说,记者事先若对采访对象了如指掌,就比较容易发现其新观点、新思想。
第一个进入美国电视网的著名美籍华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钟康妮曾说过,在她报道白宫新闻时期,她对美国历届总统的主要经历以及观点、思想都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所以她的采访得心应手。
许多政治或外交家往往不轻易透露自己的观点,这时就要全凭记者的经验、学识、机智来应付这种场面,迫使他们道出自己的观点与思想,首先得在思想上能同采访对象交流,否则采访就难以进行下去,即使进行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在验证某些思想观点时,记者有时亦可充当一个对手的角色,用从权威人士或有关方面获得的事实来抛砖引玉。
比如,采访有关人口控制问题时,记者可以说:“昨天某某评论说……”
而不说“某某可能会对此作出这样的回答……”
记者一般从不把结论下在前面,因为那样做,采访对象就会认为那是记者的观点,甚至会同记者配合下去。
有些探索性的问题,往往容易引起争议。
记者在采访时要特别注意传播效果。
是分别阐述不同观点,还是解释其中有代表性、方向性的观点,取决于探索性人物采访中是否包含有突出价值的观点。
(2)信息采访
信息采访的侧重点是传达新动向、新情况、新趋势。
信息采访要围绕事件本身及产生的连带反应进行提问,以求透露更多的信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