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专业角度分析,百姓视角不仅仅是简单的选取普通人进行报道的问题。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应怎样理解百姓视角;怎样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选取百姓视角怎样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
《在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的多维视角带给我们很多思索。
CCTV重点推出的《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特别报道,成为CCTV在党的代表大会预热报道的创新电视节目形态。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
电视节目的形态是指节目的外部形式,内部的构造及其变化和表现。
《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9月12日开播,报道了“黑河分水10年”
“新浦东:后世博时代的文化新地标”
“保护古城历史幸福运河人家”
“北大荒粮满仓”
“库布其:创新沙漠生态文明”
“1933老厂房;从屠宰场到创意秀”
“云端上的国道:畅通天路看民生”
等。
这些选题的策划在时间上一定是具有提前量的,从中可以看出,CCTV在探索电视时政报道的创新形态方面正在形成自觉的媒介意识。
《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
其突出特征是: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
报道的采访路径,记者深入现场,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把握时代变迁的脉搏;在报道选题上,以新的变化为选题取向,呈现与国计民生、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社会变革;在报道结构上,在典型的现场环境中,以记者的采访活动为主线,揭示报道选题的起点和落点;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纪实叙事的手法,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体,捕捉现场细节、**画面,达到故事化的效果,丰富报道的信息量,增强报道的可视性。
毋庸置疑,预知性重大会议时政新闻前期报道的策划十分关键。
倡导走基层报道常态化,意味着走基层将成为一种自觉的媒介意识,这对于冲破时政报道概念化的惯性思维具有深层的意义。
2.微调查、随机采访、纪实段落呈现的新方式
CCTV推出的党的“十八大”
报道呈现的节目形态、视角和表现手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层面的。
其中国庆期间连续9天播出的喜迎“十八大”
百姓心声特别报道《你幸福吗》引起了公众特别的关注,产生广泛社会反响。
从专业角度分析,《你幸福吗》的报道类型是微型调查,调查方法是即席随机快速采访,表现形式呈现采访过程的纪实段落。
从形式上看,微型调查既可以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报道的切入角度。
幸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在不同的情境和语境下表达内心的一种愉悦舒畅感受。
那么,为什么“你幸福吗?”
在电视主流媒体上呈现后会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呢?关键是报道的视角和问题的切入点契合了时代的大背景。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
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买房、买汽车、出国旅游等过去难以企及的事情成为现实,成为许多人拼搏工作的物质目标,同时人们在不断变化的选择中开始思考生活的质量、工作的方向、幸福的含义和代价。
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你幸福吗》特别报道调动70路记者,20个地方台,随机采访3550人。
节目选择147个不同采访对象的回答,《在朝闻天下》《新闻30分》等节目中播出,《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挂标播出8集,并配发编后、评论。
“你幸福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