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节《新闻调查》节目的突破
banner"
>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调查采访报道出现较晚。
而根植于电视媒介的调查采访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才略显端倪。
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观察与思考》节目,这是中国电视新闻中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其中播出过不少调查性的报道。
例如节目第2期采用偷拍的办法报道了“公车私用”
现象。
我国电视媒介大规模调查采访报道的出现起始于199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的改版。
1993年5月1日,早间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创办,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开始一些调查性报道的尝试。
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栏目中不少有影响的报道就属于调查性报道。
如《惜哉,文化!
》《仓储粮是怎样发霉的》《小车难载高收费》等。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电视记者经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几年来的成功实践,开始了更深层次思考的调查性报道的探索。
正是在我国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媒体和受众双重需要的情况下,《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1996年5月17日晚9点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
由此为发端,调查性报道开始在中国的电视媒体上展示独特的报道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开播一年后,《新闻调查》打出“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的广告语,昭示世人《新闻调查》告诉你的是背后的新闻,的确令人振奋,这种追求和奉献是在锻造栏目的品质从而形成观众的期待感。
“新闻背后的新闻”
还给《新闻调查》寻到了一个合理的依据:我公布的是背后的东西,所以我要“调查”
。
“以‘调查’二字来说,新闻调查的定位只有一个,就是它的揭露性。
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时间的真相,真正的调查节目是以怀疑为前提的。
当然,记者的行为动机必须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前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调查的使命就是揭穿骗局和假相。”
[2]
1.注重调查过程
作为一档时间长度达40分钟的调查性电视新闻栏目,《新闻调查》的报道不单单是新闻事件的5个“W”
。
《新闻调查》着力展示的核心,是如何进入事实的内核,发现事实各个方面和层面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一步步获取事实的真相。
对《新闻调查》而言,过程就意味着真相。
没有对调查过程的展示,观众就无法从历史、全观的角度来认识新闻事件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哪些背景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没有了调查取证的过程,也就失去了电视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报道体裁独立存在的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