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种不暴露身份的匿名采访在日常采访中是不多用的,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采用。
然而,这种观察却常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非闯入性匿名采访中,记者采取独立的秘密的观察方式,不暴露身份,也不同观察的人进行相同的活动,相对来讲更为隐蔽。
西方新闻界把这种采访比喻为“藏在角落里的老鼠”
。
举例来说,美国有个记者,曾暗自计数垃圾箱里的威士忌瓶子,从而证明某个城镇居民并非不嗜酒。
这种秘密的匿名采访方式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匿名采访同体验采访相比较,有一定区别。
有时,匿名采访也采取体验感受方式,但目的不是感受体验的生活,而是为了披露事实真相。
多数情况下,匿名采访往往针对的是有一定难度的采访。
如果公开身份,将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电视记者的匿名采访,通常和偷拍相结合。
利用闯入性和非闯入性的方式,披露事实的真相。
例如,《60分钟》记者曾以病人身份向心理医生咨询,通过玻璃窗进行偷拍,以此来反映某些心理医生的行骗行为。
匿名采访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指责,引起争议。
20世纪80年代初期,《60分钟》曾做过一个自我反省的节目,在节目中对隐藏身份、潜入内部、“扮演”
另外的角色、偷偷拍摄、伏击式抢拍、圈套式采访等形式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华莱士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记者是否应该搞秘密活动?是否应该使用匿名新闻来源?是否应该拥有出乎意料的证人和文件同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对质?记者该不该假装其他行业的人去猎取新闻?该不该在镜头前冒险引诱(实际上是刺探)没有提防的调查对象,或潜入工厂及劳工组织内部去揭发它的内幕?这一些是否公正、适宜、正当?”
[4]节目讨论的结果是没有严格的定论。
有人认为可以使用;有人认为不可以使用;有人认为在可能情况下尽量用其他办法。
在我国,匿名采访主要出现在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中。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等节目中,由于经常披露一些社会问题,有时也运用这种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匿名采访是一种比较冒风险的采访方式,运用得当能够起到其他采访方式起不到的作用,产生较为大的影响,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匿名采访方式应该从各种角度加以考虑、慎重、小心、稳妥、适当。
不可以盲目地加以运用,防止适得其反。
8.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记者以书信形式将问题写下来,寄给或面交采访对象,然后根据对方的回信或面谈进行报道。
书面采访是伴随着职业记者产生而出现的较早的采访方式,今天仍然在沿用。
书面采访的好处有三个——
第一,可以节省时间和经费开支;
第二,可以在双方见不到面的情况下进行采访;
第三,可以在双方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准确的提问,减少口头翻译过程中的误差。
书面采访的形式有三种——
其一,是以书面形式将问题写下来,送交被访问者,待被访问者看后再进行面谈。
这种形式多用于政治或学术观点与思想采访,特别是在双方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先将问题写下来可以做到措辞达意上的准确无误。
1956年,美国著名广播记者爱德华·默罗在仰光采访周恩来总理时,周总理要求先看问题单,默罗列出20个问题送交总理,总理回答了其中10个问题。
斯诺当年在延安采访毛主席时,事先也是将问题列出来,递交毛主席,然后待毛主席看后又进行面谈。
其二,是以书面通信方式,将采访报道意图、要问的问题写下来寄给被采访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