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为此,提炼主题一要从全部事实材料出发,二要把握事物个性,挖掘事物本质,抓住事物特殊点。
表现主题特别讳忌贪大求全,而应以小见大、鲜明、集中。
前面列举的优秀新闻在主题的提炼与表现上都抓往了事物的突出特点,准确、生动地加以表现。
广播电视报道质量的高低、价值大小,其决定因素就在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
正确深刻的主题应该是对全部事实材料思想意义的概括,记者只有把握事物意义所在,才能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思想并集中予以表现。
需要指出,记者对主题进行思考时要注意避免脱离实际,主题先行。
在新闻报道中,主题先行和新闻报道夸大性毛病是“常见病”
,这两种通病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为什么这两种毛病时有发生呢?除了记者有意拔高强扭角度的因素外,主要的原因是记者的认识方法违反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主题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
它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
新华社记者李峰认为,提炼主题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对大局的了解;二是对报道对象的调查研究;三是报道的目的性。
这三个因素就是依照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
“从认识事物的角度说,全局和采访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个等量和被等量的关系。
没有全局观点,对所采访事实,就分不清轻重,弄不清它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及其意义大小”
。
[6]
从根本上讲,采访报道要避免主题先行,就必须端正认识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
2.对角度的选择
“角度”
一词,源于摄影。
从不同的位置拍摄人像和景物,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和意境。
借鉴到采访报道之中,含义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
换言之,即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由于广播电视采访报道特有的融和与同步性,决定了发掘事实与表现事实的角度相互交织、同步流动。
因此,记者确认选题时必然要考虑角度的选择。
(1)角度与客观事实
选择角度,首先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具有的特点。
1986年优秀电视新闻《喜鹊沟家家户户添新秤》报道一个贫困山村经济生活的变化。
用过去村里只有两杆秤和今天家家有新秤的事实来说明改革以来贫困山区农民生活的提高。
虽然这个村的生活水平在全国仍属于较低的状况,但记者选择的角度新颖而且符合实际,报道具有说服力,反映了某一个生活侧面的变化。
(2)角度与报道形式
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密切相关。
现场报道、人物专访、纪录片、特写、动态新闻等不同形式对角度有不同的视角要求。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国CBS提供的《48小时》节目是以社会问题纪录片形式进行的深度报道。
《48小时》节目中关于艾滋病的报道,是以纪实手法从不同侧面对一个人、一件事进行记录,层层分析。
节目以一个女病人因看牙医被医生传染艾滋病向法院起诉的事例为由头,然后展开揭示艾滋病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艾滋病人的痛苦、病毒的传染渠道、病人同周围人的关系、带有病毒的医生的职业道德与生存手段的矛盾、病人公开病情与个人隐私权的法律纠纷、医疗界面临的困境、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及面临的难题。
节目中节选了各个不同侧面的典型事例,从中可以看到社会问题纪录片独特的视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