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朝觐琉森(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乐章的尾声,乐队以第一主题嬉戏般的变形音调倾泻而下,兴高采烈,体现出压制不住的活力——而定音鼓却不断以“主-属”

四度音动机“催促”

乐队的收束,喋喋不休的定音鼓与蹦蹦跳跳的第一主题引向匆忙而兴奋的结束。

如此充满个性的尾声更为每个指挥和乐团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其他版本相比,阿巴多与琉森演绎的效果也许没有那么“活泼”

,并且似乎较为平白。

但可以理解的是,阿巴多此处的处理注重的是音乐本身的美感,而不像许多其他的指挥那样更强调“戏剧性”

效果(而削弱了音乐性),阿巴多的第一乐章尾声,更为阳光、自信、诙谐——重要的是:优美,尤其是定音鼓(将原谱的ff奏成fff)极为出彩!

第二乐章的主题似乎是从四度音动机变形而来,其实是来自马勒早期的钢琴二重奏。

就像奥地利村民的连得勒舞曲,保留了乡村的风俗和布鲁克纳时代的气息。

但阿巴多麾下的琉森让我有了奇异的感觉:仿佛巨大的天体在太空中游弋,又像行星在轨道上的优哉游哉,既粗鲁又悠然,时有趔趄却又步伐稳健(只有音乐中才能有的奇妙律动)。

阿巴多重新定义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乐章:特别是从第68小节起,在长笛的变形主题动机后,弦乐从大提琴组(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震音)开始,木管配合以大管开始(上升到单簧管和双簧管)的上行乐句,恍若《行星组曲》的先声,又带有斯特拉文斯基配器的釉彩——神来之笔,不知道要感叹阿巴多的演绎,还是马勒的配器了。

联想到第八号交响曲,马勒将视角投向整个宇宙——这一观念看来早已形成。

第二乐章的尾声中,大号的从导音开始(倒数第八小节)的下行音阶,比在三声中部前出现,谱位上晚了一拍(四分音符),造成一种重心不稳的趔趄感觉,并导致整个律动强烈导向结尾的A大调主和弦。

在很多指挥大师的版本中,都故意把大号乐句这一拍的延迟再推后,并减慢整体的速度,意在突出这种摇摆的律动。

这一趋势愈演愈烈之时,也造成许多版本中做作、扭捏和拙劣而生硬的效果。

而阿巴多的演绎却总能稳扎稳打,游移在“规矩”

边缘,恰到好处,操控乐章的尾声以(比原谱)更大的力度冲向结束,加强了整个谐谑曲的效果。

第三乐章,短小的上行滑音的乐节加速度稍显不足,处理得不够“波希米亚”

、不够阴阳怪气。

但弱奏之处仍然轻易做到了极致和细腻,总是令人印象深刻。

马勒的作品,总是将种种对立的情绪和素材作尖锐的对置,便是所谓“拼贴手法”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对马勒的精神认同),这在第三乐章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一处:“马丁兄弟”

变奏的葬礼音乐与仿佛是城市小酒馆的浅酌低唱,以及吹吹打打的市井俗曲“生硬地”

交叠在一起(仿佛两支各司其职的乐队在街角的酒馆处撞到了一起),表现“玩笑式的嘲弄与怪异的伤感”

在阿巴多的处理中,葬礼音乐不够忧伤,市井吹奏旋律也不够兴奋和轻佻——总之,对置并不强烈,趋于缓和。

我的理解为:为了音乐性而牺牲了马勒预置的“对立”

和“意义”

这于阿巴多而言,并不难理解。

他似乎始终对破坏音乐的均衡和美感的倾向非常敏感,从不轻易越雷池一步——这成为压倒一切的前提。

第四乐章,比大多数版本都慢,弦乐部分不知为何忽然给我很甜的感觉,可谓甘之如饴。

明显可以感受到,弱奏之处比其他大多数版本都要慢,而强奏之处偏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被帝国背叛后,我决定辅佐魔王开局在大唐迎娶长乐我渡了999次天劫桃运神戒精灵之这个捕虫少年稳如老狗逃荒,我靠千亿物资空间养活四个崽木叶:从只狼归来的鸣人快穿攻略女配要黑化我不是枣子哥诸天从蜘蛛开始美漫里的恶魔果实半盲女的英雄之旅穿成年代文女主的娇气继妹全球高考风暴女法医的刑侦日记[穿越]紫藤花游记工具人罢工之后[快穿]福女娇妻带着空间穿八零为美好群星献上祝福都市:我全家都是主角大明:爷爷,我不想当皇上啊养成一个大唐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娇妻难逃:总裁蜜宠上瘾无尽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