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些内迁文化人的家底,也大抵如此。
这里就说考古学家夏鼐,因夏先生是抗战时期在李庄的温州学人,是我的乡人。
夏氏家族在晚唐僖宗时避乱由浙江绍兴迁至温州泰顺百丈口,此地是飞云江上游的第一个水路口岸。
后有一支迁至飞云江的下游瑞安。
夏鼐的曾祖父在瑞邑以儒学为业,壮年去世。
夏鼐祖父失去依靠后,决定弃儒从商,只身从瑞安来到温州鹿城,在一家丝线店当学徒,后自立商号“夏日盛”
。
当时瓯邑富商有“二盛三顺”
之称,即夏日盛、林益盛、潘聚顺、叶进顺、林万顺。
夏鼐的祖父生有六子二女,其父文甫为四子。
夏鼐的大伯父范九,以泰顺籍进学补秀才;二伯父铭如,继承丝线业,曾以夏金标之名,以世袭云骑尉权温州游击;三伯父星垣,初营铁丝行,后经营雨伞行;五叔志范,浙江法政别科毕业,曾做律师;六叔烈如,就读浙江法政大学,未毕业去世。
夏鼐祖父,这位只身来温开创家业的夏家开山祖,在夏鼐八岁时去世,享寿八十三岁。
夏鼐犹记祖父皓首长须,他与族兄弟绕其膝索糖果的情景。
祖父去世,家人都说是去杨府山土地庙做土地神了,于是夏鼐和其他堂兄弟去看,见到杨府山的土地神与祖父神貌相似,因此深信不疑。
夏鼐的父亲善治家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自行开设了一家瓯绸店。
乡下田地最多时达四百余亩,城内尚有其他店宅数处出租。
后来,买下位于温州仓桥街一〇二号的大宅院时,夏鼐十二岁。
现在“夏里”
——夏鼐故居已修建为“夏鼐纪念馆”
。
夏文甫性情和蔼,重视族中小辈的教育,在家中设立私塾,延请先生授课,后来看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就送子女入新学。
夏鼐的哥哥夏鼎曾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就是现在的温州中学,但未毕业,就赴上海读神州中医学校,也未毕业。
对于长子学业未成,夏文甫常耿耿于怀,惋惜不已,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夏鼐身上,任其在外游学,甚至远赴英伦。
一九二七年,十七岁的夏鼐考取了上海光华大学附属高中部,开始了在外求学生涯。
一九三〇年,夏鼐高中毕业后进入燕京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
一九三四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十月,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留学生,后改到英国留学。
一九三五年,夏鼐去英国留学。
一九三九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夏鼐由英国经埃及,取道印度、缅甸,于一九四一年初抵达昆明,又辗转到了四川李庄,受聘于内迁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参加了调查并发掘四川省彭山县豆芽房和寨子山的崖墓。
一九四三年,夏鼐转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参加了西北科学考察团,直到抗战胜利。
夏鼐能在外安心求学并工作,背后是父母家人的支持。
他在一篇回忆家世的文章中写道:“先君怜我既从事于学,远出工作于外,不能制生业,以古稀之年,仍为我主持家务。
我之所以能安心于僻愚不慕荣利者,以先父既不以养己者责我,而又宽我儿女猥众之忧故也。”
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夏鼐从李庄启程,在国难的硝烟炮火中,艰难辗转了一个月,才回到家乡探亲。
此时,游子已五年未归了。
国难当头,无寸土安宁。
自从一九三八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日本人的炸弹轰炸温州南塘机场开始,这个东南沿海小城就再也没平静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