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精神。
附:北京需要森林
都市中嘈杂的声音、刺鼻的烟雾、恶劣的空气,以及随之增加的神经衰弱、哮喘、冠心病等等,都需要森林帮助我们解决。
然而,长期以来,城市与森林摆不到一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在人口稀疏的古代也许是写实的,但在现代想“无车马喧”
怕是难于上青天了。
拿北京来说,不仅城市缺少树木,郊区也是草木零落。
冯琢庵的诗不是说“烟封鸟道云难渡,风起西沙日易昏”
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人们容易想到的是自然条件不好,降水量少,山上土薄石厚,树木长不起来。
然而实际应该倒果为因来认识:正是因为这里的森林被破坏了,水土流失严重,树木才难以繁殖起来,于是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导致了恶性循环。
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从前并不缺少森林,明人邱浚(1420—1495)在《大学衍义补》中就曾谈到这一点,他说这些地方原来是“蹊径狭隘,林木茂密”
“不知何人,始于何时,乃以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柴,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日稀”
。
北京森林的破坏始于何时,确难考证,但大抵是在城市兴起以后,特别是金、元、明、清定都于此,破坏更是加剧了。
不过,从金朝统治者经常在北京近郊打猎,还听到了虎啸这种情况来看,那时北京地区的森林还是不少的。
就是到了明朝,今天八大学院这一带还可见到“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
的景色,树木仍是很茂密的。
那时北京地区的“海子”
也比较多,水比今天也充沛得多。
但随着帝京的兴盛繁华,对森林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留给我们的就已是大片的石质荒山和频繁的风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