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24年7月25日,李四光发表了他和赵亚曾合写的论文。
其中谈到,根据鹞子砾岩的岩层向西倾斜这一事实可以推测:鹞子砾岩应在第三纪早期,即距今六七千万年以前形成。
形成后由于受到第三纪中期地壳运动的影响,因此东高西低。
尽管此时长江的雏形已出现,但新滩东边尚有大山堵塞,江水不可能由西向东流。
他们由此断言:大江东去,最早也得在第三纪中期以后了。
言之有据,问题似乎被解决了。
但是,探索科学的道路常常是曲折的。
1946年,地理学家施雅风发现了新线索,即在新滩西边8000多米的香溪中,发现了新滩东边才有的那种古老结晶岩的砾石。
香溪是一条从北向南注入长江的小河,它拥有许多支流,包括有从古老结晶岩出露地区流来的。
看来这些砾石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自东向西被搬进香溪,再从北向南被搬进大江,当然能够再向东被搬运到新滩一带。
因此,它们出现在鹞子砾岩中,不仅不能成为此处大江西去的证据,相反倒证明,那时此处的大江已向东流。
李四光推论的基础动摇了。
20世纪50年代后,在三峡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工作,又收集到了许多资料。
首先在鹞子砾岩的表面,观察到胶结在上头的瓦片和瓷片。
它们是人类已经出现并具有相当文明以后的产物,表明鹞子砾岩的形成,显然不可能是几千万年前的事。
其次,在鹞子砾岩里面,人们借助显微镜,认出了一种流纹岩,经调查,它来自长江上游的川西和云南北部一带,而且在新滩东边几十至一百多千米外的长江边上也找到了这种流纹岩砾石,无疑,它们是长江搬来的,这说明鹞子砾岩形成之时,新滩东边的大山已经有了通道,大江已经东西贯通,水向东流。
至于鹞子砾岩的倾斜,也有了新的解释:这不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是由于堆积鹞子砾岩的河谷的谷底是倾斜的,所以盖在上面的岩层一形成就是倾斜状态。
结果,李四光已做出回答的问题,又需要寻求新的答案。
后来,在宜昌东边,从第三纪早期形成的砾岩中,又找到了来自四川地区的多种砾石,更使许多人相信,早在那时,大江即已具有今天的规模。
但大江究竟何时向东流?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