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李向阳有了开始收黄鳝的想法。
回程路过望江楼,他进去打了个招呼,问了下什么时候再送鱼干,顺便打听起泥鳅和黄鳝的行情。
“鱼干我这边一个月差不多需要100斤的量,入冬前你可以多送一点,这东西和大米混放,能坚持到开春!”
“泥鳅我这不收!
刺多肉少,客人不爱点。”
“黄鳝倒是要,眼下这季节,鞭杆以上的一块五一斤。
等入了冬,能涨到两块五!
你要有门路弄来,有多少我要多少。”
韩老板三言两语就把李向阳需要的信息给他说清楚了。
之所以打黄鳝的主意,是因为李向阳知道,后世这东西特别贵,价格至少是猪肉的五倍!
那会儿农村没人动黄鳝的心思,说起来全是时代的缘故。
刚土地到户,物资匮乏到一个人一年才分二斤油,相当于一个月一个人二两不到——就这还要凭票供应。
黄鳝这东西,不管处理得再干净,舍不得放油,就会特别腥气,咽都咽不下去。
抓了卖?也不现实。
光一个运输的问题,就把人卡的死死的!
能骑上自行车,都是有身份的人。
在农村谁家要有辆自行车,比后世开小汽车简直还拉风——当然,李向阳这算例外了。
架子车更金贵,一个村能有一辆就不错了,还是集体的。
黄鳝这东西,只要离了水,身上的粘液一干,立马就死。
总不能指望人背着几十斤黄鳝,走几十里路去城里碰运气吧?再说,庄稼人习惯了“土里刨食”
,蹲在田坎边抓黄鳝?在老辈人眼里,这跟“游手好闲”
没区别。
也没谁琢磨过“这东西能卖钱”
——不是不想,是压根没那念头。
至于城里饭馆收黄鳝的消息,根本不可能传到乡下。
因为这些种田的农民,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更别说去饭店吃饭了……而偏偏这几年还没有手扶的打田机,农药、化肥用得也少。
水田中、河沟里,黄鳝多到泛滥成灾!
尤其是刚打完谷子、翻犁水田那会儿,一亩田,随便捡上几十斤稀松平常。
在他看来,泥鳅也可以要,毕竟这家伙据说有壮阳的功效……哪怕便宜收,冬天零卖也能赚钱。
尤其到了冬季,不管黄鳝、泥鳅还是鱼,只要不要票,这几年,是真不愁销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