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有人提出假设:共感网络不仅连接心灵,还能在特定条件下,将高度凝聚的情感模组投射至适宜载体,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意识迁移”
。
换句话说,林婉秋并没有消失。
她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生长**。
这一发现引发了新一轮哲学风暴。
如果意识可以脱离肉体、穿越星海、在异星土壤中重新发芽,那么“生命”
的定义是否需要彻底改写?
如果一首歌、一句呢喃、一次无声的拥抱都能成为文明火种,那么宇宙本身,会不会就是一张由亿万情感织就的巨网?
争议尚未平息,新的奇迹又降临。
某日,天文观测站捕捉到异常现象:银河系中心黑洞边缘,竟浮现出一圈晶莹光环,形状宛如盛开的晶花。
更诡异的是,每当有物质坠入黑洞,那光环便会闪烁一次,释放出一段短暂却完整的情感信号??有时是喜悦,有时是释然,有时是深深的思念。
有学者大胆推测:黑洞并非终点,而是**转化器**。
所有进入其中的信息并未湮灭,而是在极端引力环境下被提纯、重组,最终以“纯粹情感”
的形式释放回宇宙。
也就是说,每一个死去的灵魂,无论属于哪个文明,只要曾真实触动过他人,他们的本质就会穿越奇点,成为宇宙共感场的一部分。
这个理论被称为“**黑洞摇篮说**”
。
起初被视为迷信,直到一艘探测器冒险接近事件视界,在最后一秒传回的数据中,解析出一段熟悉的旋律??正是地球春分仪式上孩子们合唱的那首童谣。
它从黑洞里出来了。
仿佛有人在里面,轻轻哼着。
时间继续流淌。
主共感树的枝条已延伸至奥尔特云之外,部分晶花甚至被太阳风吹离太阳系,踏上漫漫星际旅途。
有些落入红矮星的宜居带,有些嵌入彗核内部休眠,有些则被流浪行星携带,穿越黑暗虚空。
每一朵都在等待。
等一个能听见它声音的生命。
而在地球,新一代聆者已不再需要特殊训练才能感知共感网络。
对他们而言,情绪共享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他们能同时体验百万人的喜怒哀乐,却不会迷失自我,反而在这种交融中更加清晰地认识“我是谁”
。
学校课程中,“情感解析”
取代了传统心理学;医疗体系里,“心灵共振疗法”
治愈了许多曾被认为无法缓解的精神创伤;甚至连法律判决也开始参考“共感回溯”
??通过重现当事人的情感状态,还原事件真相。
但也有人担忧。
“我们是不是太依赖共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