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些经文构成了寺院制度的全部规章(如受戒、雨季安居、医药、食物、衣袍、僧房,等等)。
此外,律藏不仅记载了寺院生活的规则,还记载了亚洲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印度的风俗、习惯、见解、知识、迷信等。
律藏和经藏可以说是佛陀时代印度的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最丰富的资料来源之一。
律藏现存7种完整的版本。
佛教戒律举例如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
又:
又:
……时有长者,请佛及僧,就舍受食。
时诸苾刍,不一时去,各作伴行。
既到彼家,更待余者。
人未尽集,报长者曰:“宜可行食?我等前餐,食饱便去。
更有人来,复令行食。”
如是展转,施主疲劳。
报言:“圣者,待一时坐,我并行食。”
既生扰恼。
苾刍白佛。
佛言:“受他请时,不应乱去。
在前去者,至门相待,一时方入。
若乱去者,得越法罪。”
“论”
,梵文阿毗达摩(意为法),是一种注释并解说经藏的高度学术性的部论集,对教义进行系统的哲学阐述,建立了一套连贯的精神修持方法。
现存两种不同的论藏,一种是上座部编撰的,一种是一切有部编撰的。
上座部的论藏中,最重要的是《法集论》和内容庞大的《法趣论》。
按照上座部传统,论藏是正典。
主要的佛教经典文献只能在汉译本和藏译本中找到。
但佛经并不是在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写成的(他在世时没有写过任何经典),而是在他去世后才逐渐写成的,是佛陀的弟子们在佛陀涅槃后回忆追记佛陀的言论,或假托佛陀的名义写定的,经过几次结集后才形成文字。
据文献记载,在佛教历史上有四次结集(所谓结集,即佛教的高僧集会,统一佛教的教义)。
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涅槃后不久进行的,由大迦叶主持,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文字。
古代印度的民族成分极其复杂,语言也很复杂,再加上时代不同、地区和教派不同,所以印度佛教典籍是用不同的文字写成的。
其中有的用巴利文写成,有的用梵文写成,还有的用混合梵文写成。
例如大乘佛教的经典是用梵文写成的;小乘佛教的经典是用巴利文写成的,其所用语言是印度西部的方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