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辛哈和班纳吉著的《印度通史》说:“政治统一的理想在后期吠陀文献中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
‘灌顶大礼’授予主祭人以一种称为‘联邦帝国’的高级王位。
阿因陀罗·摩诃毗希伽的目的是获得独王,即世界唯一统治者的尊严……可是就我们现在所知,在公元前4世纪摩诃坡德摩·难陀将北印度的大部分以及可能也有德干的某些部分统一在摩竭陀帝国旗帜之下以前,印度是否曾经真正建立过任何大帝国是很难说的。”
[15]孔雀帝国经过旃陀罗笈多、频头沙罗和阿育王三代的努力,曾经把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囊括在一个帝国的版图之内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但在孔雀帝国崩溃之后,印度的大一统梦想终于破灭。
正如《印度通史》所说:“第一个巨大的印度帝国就这样消失了……随着孔雀帝国结构的瓦解,印度历史上这种政治的和行政的统一局面就消失了。”
[16]而佛教典籍中曾经说到过佛陀的大一统思想,以及佛陀的大国国王梦。
如《佛本生故事》、《宽心本生》说:“从此,瞻部洲全归菩萨统治,任何仇敌都不敢犯上作乱。
菩萨长到7岁,灌顶为王,号称宽心王。
他依法治国,死后升入天国。”
当时的瞻部洲就是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印度。
那么佛陀是否有过统一印度的思想?是否有过当印度国王的思想?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但佛陀后来死了,佛教后来被挤出了印度。
所以,佛教的大一统思想没有实现,即使阿育王的统治也没有将大一统的国家巩固下来。
实际上,即使是阿育王统治时期,也没能统一整个印度,即并没能占领半岛的最南端。
[2]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230页。
[3](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第173页。
[4](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第270页。
[5][澳]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第64页,并见该书第865页地图。
[6]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第66~67页。
[7]第二次结集后,出现佛教的部派分裂,形成上座和大众两部,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根本分派。
——译者注
[8]丹那,难陀王朝的末帝。
——译者注
[9]尼拘律陀树,即榕树。
——译者注
[10]辟支佛(Paccekabuddha),意译独觉,因不逢佛世而独自悟道,故名。
——译者注
[11]旃荼罗,古代印度的贱民。
——译者注
[12]经的品名。
——译者注
[13]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第109~113页。
[14](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第68~69页。
[15][印度]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1页。
[16][印度]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第96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