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捕捉是纪录片故事化叙述的温情表达,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该片通过反映藏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命运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人情味的细节捕捉,塑造了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彰显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贡觉仁增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唯一的医生。
为了到加拉村给村民看病,他做了很多准备。
他在答应村主任时说:“给我两天时间把这里的病人安顿好。”
他爬山摘草药总是先放在嘴里尝尝药性,熬制藏药浴原料也要试试温度,为汽车水箱加水被呛多次,为给住在最远的村民治疗和村主任一起搬浴盆走很远的山路。
这些情节刻画出医者仁心的形象,直击观众的内心。
僜人大佰龙在孙子给他安上电灯后,含泪望着灯说:“要是他爸爸在就好了。”
这个温情的细节镜头,将一个苦等失踪儿子归来的老父亲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在细节化表现之下更加真实具体,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使纪录片的故事化表达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纪录片《极地》为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用世界语言,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表达。
世界各地环境、文化差异很大,审美和价值认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但人类在思想情感、理想信念和生存价值的追求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故事化的讲述手法充分调动观众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文化体验和感官体验,使观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创作者要把握纪录片故事化的尺度,合理地进行主题表达,用真实的记录、冲突的情节、丰富的细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观念,塑造中国形象。
[1]邱俊熙:《电影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茶马古道——对〈德拉姆〉和〈茶马古道〉的对比分析》,载《新闻研究导刊》,2016(1)。
[2]孙羽:《来自茶马古道的真实——评田壮壮的纪录片〈德拉姆〉》,载《当代电视》,2007(3)。
[3]刘文文、徐晓村:《“平安女神”
的精神力量——对纪录片〈德拉姆〉深层含义的解读》,载《新闻界》,2009(5)。
[4]张欢:《浅析人文社会纪录片〈归途列车〉——“途归何处”
》,载《今传媒》,2012(8)。
[5]杜志红:《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表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色及价值蕴含》,载《中国电视》,2012(8)。
[6]王忠兴:《纪录片声音的创作与突破》,载《记者摇篮》,2008(6)。
[7]王洋:《简述电视纪录片中“镜头语言”
的应用》,载《中国传媒科技》,2012(24)。
[8]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93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9]赵惜群、王浩、刘宝堂:《提升我国网络媒体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载《中州学刊》,2015(12)。
[10]高超:《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与视听特色》,载《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6(2)。
[11]邓高锋:《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基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背后的思考》,载《今传媒》,2017(11)。
[12]宋欣政:《记忆生产与意义构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像叙事与传播》,载《新闻论坛》,2016(6)。
[13]孙傲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探究》,载《电影评介》,2016(14)。
[14]高鑫:《电视艺术学》,7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张欣:《跨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主体性研究》,1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6]张欣:《跨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主体性研究》,12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7]王富祥:《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研究》,载《中国报业》,2016(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