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是明确意识形态性质。
解说词需要紧扣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立场上要态度鲜明,绝对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尤其是已经有明确历史结论的问题上出现错误。
纪录片《周恩来》之《风云历程》的解说词写道:
“那时,蒋介石已经暴露出反共的面孔,他在1926年3月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大肆排挤在国民党里工作的共产党员,周恩来得到消息后当面质问蒋介石,气愤得把桌子也掀翻了。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主张对蒋介石进行反击,然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却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丧失了一次机会。”
上面这段解说词出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即“周恩来得到消息后当面质问蒋介石,气愤得把桌子也掀翻了”
。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当时蒋介石开始为叛变革命做准备时国民党与共产党斗争的激烈程度,现场感很强,充分展示当时已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为了党的利益不惜与自己顶头上司蒋介石决裂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周恩来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精神品格。
在意识形态方面,这段解说词一方面使用“已经暴露”
“大肆排挤”
等这样的词语突出了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中的反共立场;另一方面,还提到了陈独秀在党内独断,听不进去其他同志意见导致党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符合后来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基本结论,定性非常准确。
(四)人文社会纪录片
人文社会纪录片侧重日常表述,它将镜头对准当下社会现实与普通人,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展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反思普通人的命运与社会原因。
从目前创作情况来看,这类纪录片有的采用无解说词模式,有的采用半解说词模式。
在采用半解说词模式时,解说词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呈现人物与生存环境的矛盾。
人文社会纪录片通常以人物生存状态与命运转折为主线进行表达,人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关系构成人物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的基础,解说词需要将这种矛盾关系叙述出来。
例如,纪录片《被山隔住的远方》的开头,解说词写道:
“离开学还有一天,老何什么活也干不下去了。
今天,他只忙一件事儿,那就是借钱。”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21世纪初期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柴木沟小学十几个孩子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将要失学的故事。
创作者选择了何万才与乔静这两个孩子进行讲述,解说词一开始就指出了何万才的父亲老何面临的一个矛盾,那就是儿子要上学,但是家里没钱。
二是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人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通常会投射到人物内心活动之中,因此创作者有时会选择将部分有关人物心理活动的同期声采访处理成解说词,以增加影片的表意力度。
继续看下面这段:
“老何觉得心里真是委屈,自己勤快了一辈子,可到头来,想让儿子念书的这点愿望,硬是成不了。”
老何先后找了好几家亲戚借钱给儿子凑学费,但是由于他先前借过钱,所以几个亲戚都没有借钱给他。
老何回家后心里特别难受,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这段以解说词形式出现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老何面对困境的伤感与无奈。
三是对人物命运进行人文主义反思。
人文社会纪录片通常以社会边缘群体为选题对象,叙事往往具有悲剧色彩,因此解说词通常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反思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继续看下面这段:
“春天的风依然很阴,不远处的声音却像春天的花开着,生长着,它让那个叫乔静的孩子一次次泪流满面。”
由于母亲出走,父亲打工受伤,爷爷奶奶高龄且生病等原因,乔静的家庭经济极度困难。
虽然成绩优异,但是由于交不起学费,她被父亲一次一次强迫退学,但在老师们的支援下勉强读到五年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