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例如,纪录片《苏园六纪》之《吴门烟水》中讲到苏州的人文景观时,提到苏州清代二十四状元的故事,其中讲到最为著名的翁同龢,画面中只有翁同龢故居的影像和他的一张照片影像,其中解说词写道:
“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里翁同龢的故居。
翁同龢考取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
这段解说词充分体现了解说词与画面间断性结合的写作要求,结合点有两个,一是“这所老宅”
,二是“翁同龢”
,当画面中出现翁同龢故居影像和他的照片影像时,解说词同时对应出现这两个概念,当这两个影像继续停留在画面中时,解说词迅速分开,补充相关背景,那就是“便是常熟城里翁同龢的故居”
和“考取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
这两句话。
我们由此可以发现,在体现解说词与画面间断性结合方面,找到结合点至关重要,这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根本要求。
(三)适当选择使用潜台词
优秀的纪录片解说词还需要一定的潜台词,这种潜台词是指解说词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观众在听解说词的基础上,通过看画面可以马上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不仅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还可以获得幽默、感动、感伤等特殊的表达效果。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讲到患有先天愚型症的孩子舟舟,经常跟随担任武汉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的父亲去排练现场,时常站在观众席上模仿乐团指挥的指挥动作,画面中出现他突然有一天在众目睽睽之下坐到乐团指挥指挥大家排练的位置,解说词这样写道:
“对于现有的位置,舟舟不是很满意,他有时要换个地方坐坐,这一般是在排练结束的时候。”
如果观众只是听这段解说词,就不知道舟舟到底坐到了什么位置,但是在看画面的同时再听解说词,就明白了舟舟原来坐在了乐团指挥的位置,原来舟舟也有想当真正乐团指挥的愿望,但事实上不大现实,观众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他有时要换个地方坐坐,这一般是在排练结束的时候”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构成了潜台词,解说词不仅略带幽默感,而且充满温情,如果解说词非常直白地把舟舟的意图说出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由此可见,善于使用潜台词是提升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通俗表达视野下的解说词写作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通俗”
的意思是“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
。
纪录片一旦播出或公映,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观众都有可能看到。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文化层次是不一样的。
对于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观众来说,如果把解说词写得抽象化甚至文言化,他们就会听不懂或者无法完全听懂,最后选择放弃观赏。
即使是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观众,如果长时间听到抽象化甚至文言化的解说词,也会因为没有趣味性而选择放弃观赏。
因此,通俗性体现的是解说词要为“听”
而写。
充分发挥解说词自身的表现力,将解说词写得浅显易懂,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一)生活化
解说词是供观众听的,而非供观众读的。
既然是为了听,就要符合普通人的听觉习惯,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做到表达朴实亲切、让人一听就懂。
要避免使用晦涩词句,不能过分夸张等。
例如,纪录片《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4000多年前,或者更早一些,传说中国远古资格最老的人物之一黄帝,曾在这里打了一仗,他的对手是被民间誉为战神的一个叫蚩尤的人。”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2000多年前写的一部兵书,被奉为兵家经典,现在要以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么一部古老的兵书呈现在观众面前,解说词很容易写得严肃刻板,甚至会出现很多使用文言表达的情况。
但是,观众听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上面这段,“资格最老”
“打了一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