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1405郑和下西洋》中,解说词停顿后,经常插入的是人物采访同期声。
由此可见,全解说词与半解说词基于纪录片类型形成解说词量多和量少的不同,在功能发挥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
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会发现解说词功能的发挥与画面直接相关,所以需要讨论清楚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为研究解说词写作奠定基础。
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创作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曾经出现过很多观点,这里举两个主要观点。
一是解说词先于画面的“策划说”
。
这种观点认为,解说词具有某种“主导性”
,在正式拍摄前,创作者需要在前期采访的基础上,先将解说词写好,拍摄哪些内容需要根据解说词内容而定,纪录片画面部分剪辑完成后,再对解说词进行必要的修改。
二是画面先于解说词的“随意说”
。
这种观点认为,纪录片是拍摄的产物,解说词具有某种“独立性”
,创作者只需要将画面部分的素材拍摄完成,然后按照自己的创作思路将画面部分剪辑完成,为了追求某种创作目的,可以随便添加一些解说词。
实际上,以上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认识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都是比较极端的观点。
纪录片既是拍摄的产物也是编辑的产物,也就是说无论前期策划或者前期拍摄如何完美,如果不能在后期编辑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来,就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说词不应该完全主导画面,也不能完全服从画面。
解说词如果完全主导画面,就会出现画面价值无法充分凸显的问题;解说词如果完全服从画面,就会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
通过观摩大量的纪录片,我们发现凡是观众公认为优秀的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都类似于生物学中DNA的“双螺旋结构”
,在汉语词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进行形象表述,就是“若即若离”
。
解说词与画面在纪录片中的功能发挥,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哲学层面来说,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处理矛盾关系的最佳方法就是“若即若离”
,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能完全重合,也不能绝对分离。
具体到纪录片解说词,表现为既有与画面配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一面,这是解说词与画面最为理想的一种关系。
近年来,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创作倾向可以佐证解说词与画面的这种理想关系。
其一是全解说词阐释模式持续式微。
20世纪60年代,全解说词纪录片在西方国家被排斥;20世纪90年代,它在中国再次受到冷落。
当时,中国新纪录片运动风起云涌,观察模式纪录片与参与模式纪录片大行其道,从观众到学界对改革开放初期以来众多带有专题性质的纪录片持批判观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导致全解说词纪录片数量越来越少。
其二是纪录片创作出现“复古”
倾向。
很多创作者从早期默片时代的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在纪录片创作中使用“人声空白”
技巧,也就是在纪录片中穿插使用“画面+音乐”
“画面+无声”
模式,不仅可以舒缓纪录片叙事节奏,还可以取得某种特殊的表意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