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此,这种类型纪录片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
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大时代视域内个体的生存境况和人生命运,传达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思,一直是人文社会纪录片所阐述的母题。
由范立欣执导的纪录片《归途列车》,以观察模式为基础,以春运作为叙事背景,讲述了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一家为生活挣扎和奔波的故事。
作为中国农民工群像中的一分子,张昌华一家是整个中国进城务工群体的缩影。
影片在镜头跟拍与个人独白的交错呈现中,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呈现,展现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个体命运的辛酸,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与记忆。
五、自然科技纪录片
自然科技纪录片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10年代末期,以自然环境、生物科技、科学技术等为记录对象,展现它们的存在状况与变化情况,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1918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与中国影片制造公司合作拍摄了纪录片《西湖十八景》,介绍了杭州地区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带晴虹等18个著名景点。
随后,从1918年至1921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又陆续拍摄了《庐山风景》《浙江潮》《长江名胜》等多部介绍风景名胜的纪录片。
自然科技纪录片大体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纪录片和科学技术纪录片两类。
就自然环境纪录片而言,自然环境的奥妙与神奇会给观众以极大的吸引力。
呈现自然环境瑰丽的面目,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营造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传播张力,是这类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科技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纪录片与其他题材纪录片不同,对观众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行业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因此创作难度远大于其他题材。
借鉴历史文化纪录片以及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以时间为主线,借助时代背景阐述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同的故事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呈现,是这类纪录片常用的叙事策略。
科技进步使新的拍摄方法不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航拍器的普及让空中大全景经常出现在这类影片中,单反的普及使延时摄影成为影像的另一种流行元素。
科学技术纪录片具有前沿性、创造性和变革性等特点,将现代形式应用到纪录片生产过程,如移轴、延时、航拍等技术,不仅可以突出表达影片的科技核心思想,也可以呈现全新的视觉体验。
2014年,由石强、孙曾田联合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一时引发社会热议。
该片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及制作手法,详尽介绍了互联网从诞生到飞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管是历史图像资料的处理,还是后期特效的制作,都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的协调统一。
该片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的产生、当下的发展现状,在让观众感受到沧桑巨变的同时,提供了带有启发性、客观性的时代景观。
影片在叙事结构、剪辑手法、特效制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人文化剪辑拉近高科技与观众的距离,将原本深邃的科技理论与概念做了通俗化、日常化解读,用人文思考去观照科学技术领域,为今后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参考。
六、人类学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这种类型纪录片是在对一个民族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影像记录的手段,反映该民族社会构成和文化习惯等内容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云南从事学术研究时,已经使用摄影机拍摄了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独特习惯和活动的纪录片。
1940年,由位于南京的中央电影摄影场拍摄的《西藏巡礼》,详细介绍了抗战时期西藏的动态与风俗习惯;同年,由位于武汉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民族万岁》,呈现了蒙、藏、回、苗、彝等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和各自民族的风俗人情等。
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与纪录片两者结合构成的,人类学是内容,纪录片是形式。
人类学纪录片是用影像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成果,一般关注社会主体民族以外的那些民族。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了解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方法。
纪录片的要义是用真实的力量带领观众去探索、发现。
要获取真实的材料,深入某一地区或族群进行实地调查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