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中《党内初选》最有代表性,它将镜头对准当时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约翰·肯尼迪和休伯特·汉弗莱,通过分别拍摄他们的演说、接见、聚会以及一些闲散的生活场景,展现他们各自的竞选步骤和策略。
德鲁小组不满足于随意拍摄单个细节和把素材遴选出来放在剪辑台上进行特殊处理的传统做法,于是到现场去搜寻那些带有一定启示意义的暧昧目标,然后长时间地锁定观察对象,紧张地等待事件的发生,准确地传递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10]
美国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是直接电影后期的代表人物,他原本的职业是律师,后来转行创作纪录片。
在长达30年的纪录片创作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对美国各种社会机构进行观察与剖析,先后执导了《提提卡蠢事》(1967)、《法律与秩序》(1969)、《医院》(1970)、《中央公园》(1989)等。
怀斯曼一直坚持这样的拍摄方法:首先确定一个拍摄主体,如一座大的建筑,或者广阔的地理环境;然后在那里拍摄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边观察一边拍摄,很多事情在不断发生和发展;最后在拍摄到80小时到100小时的素材后,回到剪辑室里开始剪辑工作。
(二)真理电影
1961年,法国导演让·鲁什与埃德加·莫兰联合执导的纪录片《夏日纪事》公映。
在正式拍摄前,他们对纪录片主题没有具体构想,而是走在街头以一种“触媒”
的方式,试图触摸身边人的生活状况与情感世界。
观众看到在影片开始拍摄的时候,鲁什对他的工作人员马塞利娜·洛里丹讲述怎样进行街头采访,然后洛里丹和她的同伴走在街头向过路的行人提出问题:“你幸福吗?”
行人的回答各不相同,表情也丰富多样。
有的人对问题置之不理;有的人停下来进行思考;也有的人热情回忆,甚至百感交集,流下了眼泪。
拍摄结束后,当初接受拍摄和采访的那些行人被邀请到放映室观看拍摄下来的素材,然后围绕“幸福”
这个主题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也被拍摄下来,与前面拍摄到的素材合并后剪辑成片。
意大利导演皮埃尔·帕索里尼执导的纪录片《幽会百科》是真理电影的经典之作。
在影片中,他穿梭于意大利各个地区,向不同阶层和不同年龄的人询问“性”
这个话题,了解“性”
在人们意识深处所占据的位置。
一开始,他向一些小孩提问:婴儿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小孩回答是骑着鹳飞来的,有的小孩回答是大人用篮子拎回来的等。
然后他问一些青年喜不喜欢色情表演以及“性”
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
他也问一些妇女怎样对小孩进行性教育,问一些老年人对“性”
的看法。
影片最后这样总结道:如果这些调查有价值的话,它隐藏着一种消极的非神话的价值,表面上看意大利是繁华民主的,但实际上,这些真实的意大利人有着精神上的矛盾。
[11]
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创作思想差异明显:前者主张创作者手持摄像机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后者主张创作者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前者主张创作者如“墙上的苍蝇”
一样尽量掩饰自己的身份,后者主张创作者以真实身份参与到被拍摄事件的进程当中;前者主张真实可以随时被收入摄像机,后者主张只有人为的介入才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
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都主张纪录片必须真实,但是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它们对真实的理解却大相径庭。
尽管如此,它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纪录片创作思想,促使世界纪录片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九、尤里斯·伊文思与《风的故事》
1911年,一位名叫尤里斯·伊文斯的荷兰少年在家人的帮助下拍摄了一部名为《茅屋》的纪录短片,从此他的一生与纪录片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6年,伊文思结束了在德国的学习生涯返回荷兰,先后拍摄了《齐迪卡记事》《礁石》《桥》《雨》等纪录片。
1929年,苏联电影大师费谢沃洛德·普多夫金向伊文思发出了邀请,伊文思先后在苏联做了几十场演讲,从此他的政治立场由自由主义转向左翼。
世界纪录片发展史上有4位纪录片大师被誉为“世界纪录片之父”
,他们分别是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和伊文思。
但是,伊文思的纪录片创作活动与其他三位大师有着明显区别。
一是持续时间最长,从20世纪的20年代初期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二是活动范围最广,从欧洲起步足迹遍及五大洲,见证了许多世界大事,记录了时代的脉动;三是政治立场鲜明,主张纪录片应该为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阶层服务;四是创作主张明确,认为拍摄时可以依据刚刚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重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