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影片可分为5类,包括风景片、时事片、教育片、戏曲片和新剧片,其中前4类可以纳入纪录片范畴。
风景片记录中国名山胜水,介绍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如《上海龙华》《浙江潮》《普陀风景》等;时事片报道了当时发生的很多热点新闻事件,如《欧战祝胜游行》《军舰下水》《国民大会》等;教育片大多为配合当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拍摄的形象化教材,内容丰富,如《女子体育观》《慈善教育》《盲童教育》《陆军教练》《驱灭蚊蝇》等;戏曲片记录了梅兰芳、周信芳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表演京剧的片段,如《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琵琶记》等。
商务印书馆拍摄的纪录片选材严肃,关心社会进步。
他们没有将纪录片看作娱乐方式和挣钱的手段,而是充分认识到其文化内涵和未来前景,将其当作提倡科学、辅助教育和传播文化的重要事业,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商业眼界和文化谋略。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
事变时,商务印书馆珍藏的大量纪录片和藏书,被日本军队炸毁,现在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镜头。
三、黎民伟与《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
黎民伟原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从小喜欢戏剧和摄影。
1913年,他创建人我镜剧社,后来又与美国电影人布拉斯基等合作,成立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自任编剧并反串女主角。
早在1911年,黎民伟就加入同盟会。
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黎民伟亲临现场拍摄,后编成名为《孙中山就任大总统》的新闻纪录片,并于第二年公映,从此他开始了主要记录孙中山活动的纪录片创作历程。
1923年,黎民伟与黎海山、黎北海在香港成立民新影片公司。
他拍摄的关于孙中山的纪录片有《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1924)、《孙中山先生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1924)、《孙中山先生北上》(1924)、《孙大元帅出巡广东东北江记》(1924)等。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拍摄了《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记》(1926)等。
1927年,他依据这些前期拍摄的大量以孙中山为主线的纪录片,汇编成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
该片内容相当丰富,记录了1924年孙中山韶关誓师起至北伐战争结束的历史进程,其中详细记录了北伐战争中的几次著名战役,还出现了黎民伟亲自扛着笨重的摄影机,不顾生命安全,在战火纷飞中拍摄北伐军攻打惠州城的镜头。
该片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极为珍贵的纪录片。
该片上映后引起极大轰动。
1941年,黎民伟曾对这部影片进行重新剪辑,名为《勋业千秋》,更加完备和精练地叙述了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历史功勋。
黎民伟的纪录片艺术主张很明确,主张“宗旨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
,通过影片把中国固有的“超迈之思想、纯洁之道德、敦厚之风俗”
介绍给欧美国家,他还说“同人意向所趋,不独在都会,而在穷乡僻壤之间也”
[19]。
他的纪录片创作思路非常清晰,总是就事件或者人物拍成短新闻纪录片,争取时间,快速推出,及时公映,获得相当好的社会效应;同时很好地保存素材,遇到适当时期,集多年之积累,总体串成一部完整的长纪录片,但不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精心调度设计,使作品情节起伏跌宕,峰回路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黎民伟对中国早期纪录片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专注于拍摄以孙中山为主线的纪录片,为促进国民革命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纪录片创作的探索与创新,对中国新闻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等纪录片类型的早期发展意义重大。
他体现出的纪录片创作方面的执着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纪录片
1931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紧张局面,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军事斗争逐渐转向携手抗日。
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到40年代中期,抗日成为当时中国纪录片创作最鲜明的主题。
(一)私营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
1932年上海“一·二八”
会战发生后,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纪录片《上海之战》《抗日血战》等。
这批抗战纪录片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上海之战》曾在上海郊区的巴黎舞场和南市小影院“福安”
连续上映12天,观者如织,好评如潮。
该片具有故事片特征,除大部分场面是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外,少部分反映敌我双方激烈争夺阵地的战争场面是通过十九路军士兵配合“重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