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纪录片采访中,恰当把握采访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纪录片《沿江而上》中,生活在长江之滨的余水一家人,他们的家园被三峡工程上涨的江水吞没,画面中出现主人公余水的家人伫立江畔,凝望已隐没在水底的家园的情景。
此刻,余水不能回家,她正在游轮上加班。
采访者在此刻即兴采访了当时围观的村民,有人说道:“我们国家真是好繁荣富强,把这么大一条河,说截断就给截断了。”
这句话引出了一个重要话题,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大路上,如何看待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
精神。
例如,纪录片《二十四城记》中有一段关于下岗职工侯丽君女士的采访,侯丽君在采访中声泪俱下地向观众倾诉了她当时下岗的原因。
采访者有意将采访时间安排在侯女士傍晚下班之际,采访地点就在返程的公交车上。
傍晚被誉为采访的黄金时刻,是人们最容易向他人敞开心扉的时刻,刚好又身处下班的公交车上,受访者往往会将满腹苦水全部倾吐。
四、纪录片采访策略
(一)拉近距离
纪录片采访能否成功涉及很多因素,其中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是关键。
一般来说,每个人在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心理。
如何在采访时让受访者快速消除警惕心理,需要采访者与受访者保持情感互动,营造轻松、舒适的沟通氛围,甚至采访者要与受访者成为很好的朋友。
一种方法是采用“迂回”
的办法,先聊一些与采访主题无关的话题,使受访者逐渐松弛下来,进入谈话状态,然后渐入佳境;还有一种方法是长时间和受访者待在一起,相互之间非常熟悉。
例如,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一共采访了14个人物,这些人物从7岁一直到14岁、21岁,最后到56岁,总共进行了8季采访,跨越了一个人成长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
该片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与他们缘系一生,成为终生朋友。
(二)聚焦主题
创作者在创作每一部纪录片时,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因此,采访也是创作者收集素材进而使主题表达更加明确的方式之一。
美国导演埃罗尔·莫里斯主张要围绕影片主题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他曾这样说,真实不是那种你走过去,拿起摄影机就采集回来的东西,真实是让人追求的东西,应尽可能地调动人。
他执导的纪录片《标准流程》,讲述了2004年驻伊拉克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这个事件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耻辱。
在影片中,莫里斯以“虐囚照片”
的拍摄过程为主线,采访了几名已经被捕的涉案士兵,让他们描述拍摄照片时的情景,使这段被隐秘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
通过对士兵们的采访,该片试图告诉观众,虐囚绝不仅仅是美军中一部分有道德缺陷士兵的过激行为,士兵们使用的是美国情报人员审讯囚犯时的“标准流程”
,美国社会应反思,一直标榜“自由、民主、人权”
价值观的美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三)表现人物
人物是大多数纪录片的重要表现对象,即使在以事件为中心的纪录片中,人物也是绕不开的因素。
因此,能否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存状态、精神面貌、矛盾心理等,对于纪录片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而对于这些内容的揭示,也是采访的重要任务。
在美国导演彼得·戴维斯执导的著名反越战纪录片《心灵与智慧》中,美军越南方面军总司令威廉在采访中,居然说“东方人是不在乎生死的,因为东方人笃信佛教”
,为美军肆意屠杀越南人民进行了一番荒唐可笑的辩护,没有什么人性可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