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节纪录片哲学理念
banner"
>
从纪录片发展史来看,纪录片这种影视艺术类型自产生以来,出现了很多流派。
在创作思想层面,某些流派之间曾经发生过激烈交锋。
这些创作思想层面的交锋实际上是对纪录片某些辩证关系的不同认识。
一、纪录片真实与纪实
(一)真实与纪实关系问题的起源
1922年,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公映。
该片后来引发很大争议,主要是因为其中出现了很多“非真实”
情节,如纳努克和他的同伴们使用鱼叉围猎海象,以及纳努克搭建冰屋并和家人在里面住宿。
有熟悉因纽特人当时生活的观众指出这些情节不真实,原因是当时因纽特人已经在使用猎枪捕猎,也不会住在冰屋里面,而是已经住在用木材建造的小房子里面。
弗拉哈迪后来承认了这些情节确实不是因纽特人当时的生活方式。
但是,他指出这些情节中的场景是纳努克的父辈们经历过的,他是为了反映因纽特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而不得不采用了“重演”
的方法。
弗拉哈迪的回答并没有说服人们。
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必须保证每个镜头在拍摄时都客观存在的争论就此出现。
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摄影影像本体论”
,其核心命题是影像与被摄物体的同一。
“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无须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解释现象时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在最终的作品中无论表露得多么明显,它与画家表现在绘画中的个性也不能相提并论。
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唯独在摄影中,我们享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照片作为‘自然’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它犹如兰卉或宛若雪花,而鲜花与冰雪的美离不开植物或大地的本源。”
[1]后来,在他的观点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电影纪实主义美学理论。
随着纪录片创作思潮的发展,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必须保证每个镜头在拍摄时都客观存在的争论,演变为纪实是否为体现纪录片真实的唯一途径这个问题。
(二)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在哲学中,真实可以理解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特定层面上的,因此,真理具有相对性。
但它又趋向于唯一,具有绝对性。
但是所谓唯一是一种理想状态,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不可能达到。
“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样的真理性认识每增加一个,每前进一步,都表明人类认识的一种深化,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观点为依据,我们可以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真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特定层面上的,绝对真实是永远无法企及的状态,是不存在的,因为真实超不出人类大脑理解的范围。
以真实的相对性为依据,我们可以认为,早期纪录片创作中关于真实的理解存在追求表象真实与追求本质真实两种层次。
所谓追求表象真实是指创作者通过自然主义途径拍摄纪录片,认为凡是能够被摄像机拍摄到的原生态内容都是真实的;所谓追求本质真实是指创作者通过解构主义途径拍摄纪录片,认为凡是能够被摄像机拍摄到的原生态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最真实的内容是摄像机能够拍摄到的表象背后的实际内容。
在早期西方纪录片发展史上,追求表象真实与追求本质真实的两种纪录片创作倾向一直存在,最终演变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这两种创作思想大不相同的纪录片流派,即直接电影倾向于追求表象真实,真理电影倾向于追求本质真实。
(三)真实与纪实的关系
1991年,在中国新纪录片运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由刘效礼执导的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国内观众首次看到与以往纪录片完全不一样的纪录片样式,如影片里出现大量长镜头,主持人走进山村,走上街道,在当地民众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开展互动交流。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里,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风俗、习惯、情感、思想,在《望长城》里得到了最直接最客观也是最集中的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