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中国纪录片简史(第7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创作者需要尽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将一个过程较完整地记录下来,呈现在观众面前。

该栏目的监制蔡贞停认为,科技的进步确实扩展了纪录片创作的空间,让制作越来越接近真实,但同时对纪录片创作者的判断力和道德标准要求更严。

[24]

《铿锵集》也是香港电视界在国际上获奖作品最多的电视栏目,如《庙街行》获得亚广联1982年度电视大奖,《白衣天使》获得亚广联1983年度特别推荐奖,《居安思危》获得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1986年度优秀奖,《第三类接触》获得加拿大班夫国际电视节1991年度优异奖,《战后余生》和《乔迁之喜》也均在国际上获奖。

(二)台湾地区现代纪录片

从1963年开始,台湾地区一批热衷实验电影和戏剧的青年人聚集在一起,出钱筹办了一本季刊叫《剧场》,介绍从古希腊悲剧开始一直到现代国外电影的思潮,且经常组织实验电影放映和实验剧场演出。

关于国外纪录片的情况,当时台湾地区的纪录片创作者也只能看到一些文字材料。

为了让大家看到具体的影片,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电影学硕士学位的陈耀圻,从美国新闻处借来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拷贝,放给《剧场》的同仁们看。

这部纪录片让台湾地区青年纪录片创作者首次接触到了国外纪录片的创作观念。

1965年,陈耀圻回到台湾拍摄毕业作品。

他深受美国纪录片创作观念影响,希望能拍摄出如《北方的纳努克》那样的纪录片,于是他将目光对准一群修理河床的退伍老兵,找到了刘必稼这个人物。

在拍摄时,陈耀圻尽量不去打扰他,只是静静地在旁边拍,于1966年拍摄完成纪录片《刘必稼》。

该片描述了刘必稼这个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个人情感、家庭关系等,没有解说词的引导,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影片传达的信息。

影片公映后,观众深受感动,好评如潮。

该片成为台湾纪录片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陈耀圻的创作行动对台湾地区纪录片创作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剧场》发起人之一、台湾电视公司摄影师庄灵拍摄了自己待产的夫人一天生活的纪录片《延》,又拍摄了一部自己新生的孩子与家人的纪录片《赤子》。

《剧场》的重要成员、中国电视公司摄影师张照堂从1971年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探索自己的纪录片创作之路,先后拍摄了《四个摄影家》《廖修平的作品》《张英武素描》等纪录片,展现了独特的个人创作风格。

十、中国新纪录片运动

1990年,在北京影视圈内,由青年导演吴文光执导的一部名为《流浪北京》的纪录片被人们广泛传看,该片将镜头对准流浪在北京的5位艺术青年,以实地采访加长镜头的方式表现了流浪艺术家们无论生活怎么艰苦仍然不放弃理想和追求,但是在北京却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困境。

影片在香港电影节参加展映后,引起巨大反响,后来陆续参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等众多国际影展,引发国际影视界的广泛好评。

戴锦华认为,这部纪录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开始。

[25]

1991年,一部以中国古长城为题材的纪录片在中日两国掀起了收视**,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到来。

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导演刘效礼执导的纪录片在中国取名为《望长城》(在日本取名为《万里长城》),是由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联合拍摄的。

影片播出后,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很多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表示祝贺和感谢,学界纷纷召开座谈会,研究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模式。

这部纪录片与前面所讲的《丝绸之路》等纪录片有很大不同,在创作选题方面,以生活在长城两边中国各行各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现状为拍摄重点,将长城历史作为背景穿插其中,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在创作思想方面,明显借鉴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真理电影理念,事先没有安排脚本,整个拍摄进程是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与被拍摄对象产生互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语言表达方面,大量使用长镜头,突出同期声的现场效果,淡化解说词的功能等。

这场新纪录片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大批代表性纪录片作品纷纷出现并获奖。

例如,王海兵执导的《藏北人家》(1991)获得首届四川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康健宁、高国栋联合执导的《沙与海》(1991)获得亚广联最佳纪录片奖;孙曾田执导的《最后的山神》(1992年)获得亚广联最佳纪录片奖;陈晓卿执导的《远在北京的家》(1993)获得第二届四川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段锦川执导的《八廓南街16号》(1997)获得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李红执导的《回到凤凰桥》(1997)获得日本山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小川绅介奖,并被英国广播公司收购和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杨天乙执导的《老头》(1999)获得日本山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和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等。

这场新纪录片运动最为显著的影响是中国各级电视台纪录片栏目遍地开花,典型代表是创办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之“生活空间”

,曾经播出《泰福祥布店》《姐姐》《考试》等影响广泛的纪录片。

上海电视台同年创办的《纪录片编辑室》,曾经播出《德兴坊》《毛毛告状》《我想有个家》等广为人知的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以人物命运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城市平民阶层的悲欢离合,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创作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纪实主义”

它关注平民生活,注重过程记录,贴近生活真实,体现人文关怀,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主观意识过强,说教味道过浓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纪录片表现类型和表达方式,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促使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纪录片接轨,为后来中国纪录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空间黑粉五百万的影帝夫人又拽又凶柴刀流恋爱日常陵夭苍穹之上我真的没想当魔王啊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沈影帝的小甜妻七十年代掌中娇重生之学霸攻略被拉入群聊的创世神国民影后:老公,安分点!三国之上将邢道荣西游:大王不好,他又来抓食材了梦回大明春都市之大仙尊龙图案卷集·续重生之我是星二代镇国战神风水主播,一个关注全网官方慌了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电影世界交换师仙酿师重生农女巧当家年代文中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