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节纪录片《德拉姆》的语言元素
banner"
>
田壮壮于2004年执导的纪录片《德拉姆》广受好评。
该片格调悠扬舒缓,场景优美壮丽,较完整地呈现了位于云南、四川、西藏境内横断山脉中茶马古道上人们的独特生活方式、工作场景和坚定信仰,真实地展示了怒江流域山与水的美丽、壮观。
虽然该片自公映至今已过去了10余年,今天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创作环境均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拍摄和剪辑的设备与技术也都比之前更加先进;但是,如果从影视传播的语言元素角度进行分析,观众仍然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强烈震撼与深深思考。
一、画面沉稳舒展
《德拉姆》的画面构图所使用的景别主要以固定远景、全景、中景为主,节奏和景别的变换并不明显。
以拍摄人物口述时的情形为例,该片没有采用许多纪录片所惯用的特写镜头来突出被拍摄对象的手势、动作、眼神或面部等细节特征,而是以中景或全景为主,同时充分利用火塘、天井、炉火等自然光源,使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在画面造型上达到时空统一。
[1]从构图线条来看,山水和升腾的云雾是曲线,吊桥则像根粗犷的直线横卧在画面之中,这种差异让画面构图表现出一定的运动性。
在影片约第31分钟处,104岁双目失明的怒族老奶奶拄着拐杖从小木屋外一步步挪进屋内,由于屋外的光线较强,屋檐下的光线较暗,影片通过一段固定全景画面,使观众可以看清屋外的大山,可以看清缓缓走动的一只母鸡。
但是,由于老奶奶在屋檐下处于光线的暗处,所以观众看不清她的脸。
当她缓步走近镜头的时候,身形仿佛一尊雕塑,朦胧而又立体,观众看到的是她沧桑的轮廓,心中浮想她年迈孱弱的身躯内究竟藏着多少如烟往事。
影片结尾处,一位老喇嘛坐在靠窗的位置朗诵经文,片刻之后画面被切换到远景,观众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群山。
随后,老喇嘛诵经的声音被放大,直至覆盖群山、响彻云霄。
这个画面暗喻大山虽然造成当地很多年以来封闭的生活状态,但对信仰的坚持和执着,却始终维系着茶马古道上人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并赋予他们淡泊宁静和与世无争的内在品格。
该片以茶马古道为线索,重点还原和展现往来其间的马帮足迹,旁及沿途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通过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使这些客体形象得到强化,最终形成极具视觉与听觉震撼的观影效果。
细心的观众可以从画面中看出,为了客观表现自然之美,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总是保持着适当距离,小心翼翼地去展现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
借助神奇浪漫而又危机四伏的自然景致作为陪体,该片为观众描绘了茶马古道上的人们贫瘠而又悠然自得的近乎原始的质朴生活,展现了一个民风淳朴、思想纯净的“理想国”
。
影片非常注重影调的运用,如在第02分22秒至02分36秒,透过镇上小屋的窗口,观众会看到街景的一角。
小屋里光线很暗,摆在近处的台球桌,让观众看到小镇有一点现代娱乐气息。
然而,窗口所呈现的屋外画面,却很单调,窗外的场景是灰色调,而且就连作为暖色调的红色遮阳伞,也因为蒙上了一层雾而显得不够亮丽。
几个行人缓缓在街道中的小摊周围走动,小屋旁静静站着一只大黄狗,一动也不动,这些充分显示出小镇生活的单调和无聊。
屋外光线的亮度远远大于屋内,这种色彩的反差让观众的视觉焦点都集中在了窗外,让街道上“人的世界”
有了些许吸引力。
在采访段落,受访者出现时,要么坐在火堆旁,要么在灯光或日光下,其中大量模拟光线的使用,让画面看着既自然而又具有艺术特质[2]。
明亮的火光和灯光照亮了受访者的脸,显得极为温暖,但又使人物背后的场景变得模糊不清,以此来突出受访者,让黑色背景和照亮的人物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种反差强烈的明暗对比,体现了创作者一方面想表达对受访者人生命运不幸的感叹,另一方面又对他们勇敢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表达赞美。
二、镜头语言运用娴熟
在《德拉姆》中,在采访当地人时,受访者对着摄像机自我讲述,角度以平视为主,摄像机与受访者的距离没有什么变化。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摄像机隐藏得很好,受访者几乎感觉不到摄像机的存在,因而表现得自然恬淡。
那些在镜头面前诉说自己的故事或心事的当地人,无论是小喇嘛、马帮生意人,还是年迈的老阿婆等,都以本真的面目和语言娓娓道来,毫不做作和掩饰。
影片结尾处,用俯拍方式拍摄的长镜头感人无比,随着音乐的响起,天地之间充斥着一种淡淡的悲怆,漫天的白雾包围了群山,直至最后整个村落被白雾掩盖,感觉像仙境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