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中尉穆勒,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轰炸过程中试图尽量避免轰炸到平民区,但是在地毯式的轰炸下,根本无法避开,为此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从这些采访可以看出,美国当年发动越南战争是没有任何合法理由的侵略行为,美国普通士兵并不想打这场仗。
(四)营设环境
纪录片《浩劫》记录了德国纳粹军队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式大屠杀的史实。
影片采访了部分大屠杀的幸存者,也采访了大屠杀的实施者。
这里分析一下影片在四种环境中的采访。
一是真实环境,如幸存者塞门来到布林卡集中营,当走在松林旁的一条小路上时,他突然认出了已经被拆除了建筑物的集中营遗址,这让他感到不能呼吸,接下来他所讲的事实让观众异常震惊。
二是相似环境,如采访幸存者布瑞恩,选择了他的工作场所——理发店,采访者问道:“作为一个正常的男性,你第一次看到这些**女人是什么样的感觉?”
布瑞恩回忆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妹妹当年在理完发后被送往毒气室的情景,他哽咽了,拿出毛巾擦掉自己的眼泪。
三是低调环境,如在采访幸存者穆勒时,请他坐在一个光线非常昏暗的地方,穆勒瞬间想起了集中营中不堪回首的往事,眼泪几次夺眶而出。
四是在隐秘环境中的采访,如对实施者苏梅霍尔的采访,是在一个特设的环境中进行的,他自己以为是随便聊聊天,没想到他说的话已经被录了下来。
五、采访方式的类型
依据采访者的不同,采访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以采访者为标准,可以分为采访者出镜和采访者不出镜两种。
采访者出镜可以体现明显的参与感,采访者不出镜可以体现一种中立感。
当然,很多时候,观众在纪录片中听不到采访者的声音,这是因为在后期编辑时,剪辑师为节约影片时间或者为了保持某种风格而有意将采访者的声音剪掉了。
因此,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需要依据影片总体风格而定。
以受访者为标准,可以分为受访者出镜、受访者不出镜和受访者不出声三种。
受访者出镜可以让观众看到他的形象,也有利于丰富纪录片画面。
受访者不出镜有两种情况:一是受访者愿意接受采访,但不愿意面对镜头;二是剪辑师在后期编辑时为了制造某种悬念而刻意去掉了受访者的画面。
受访者不出声是最为极端的情况,是因为他本人无法或不愿意面对摄像机发声,于是采访者为了最大可能获得有效信息而采取非常规采访方式。
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需要依据受访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纪录片中,受访者出镜是观众最经常看到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采访者的位置不同,受访者的注意力方向就会不同,在纪录片成片中体现出的受访者与观众的交流关系也就不同。
一是采访者坐在摄像机下方,同时受访者坐在他的对面。
在成片中,观众看不到采访者,看到的是受访者直视镜头,镜头代表的是观众的视角,观众的参与感比较强。
二是采访者坐在摄像机旁边,同时受访者坐在他的对面。
在成片中,观众看不到采访者,看到的是受访者朝着镜头旁边说话,表明了采访者的存在,体现了一种客观叙事感。
三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共同坐在摄像机对面。
在成片中,观众可以看到采访者和受访者在对话,采访者本身成为影片的组成部分,直接暴露了采访过程,体现了一定的反射性。
[1]王铁英:《纪录片“过程”
的意义及把握》,载《新闻传播》,2009(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