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设备都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一旦在使用或者保管过程中有所损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尤其是摄像机,价值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有些采取多机位拍摄的创作团队,会一次性借出几台,而且纪录片创作时间较长,一般会多次借出。
摄像机的良好管理和正确使用,是保证拍摄到优质画面的基础。
创作人员要通过对摄像机的参数设定和调整经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积累使用经验,逐步了解摄像机性能和掌握操作技巧,更好地发挥摄像机的潜能。
[17]基于上述原因,学生纪录片创作团队必须设置器材管理这个分工,以确保器材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
当然,也可以由其他成员兼任。
(三)组建创作团队注意事项
学生纪录片创作还可能会涉及配音、录音、场记、制片等分工种类。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在各小组中的分工只是为了实战练习进行的设定,让每个人有一个大致的身份定位,在实战训练中,各分工学生可以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参与到创作的各环节中来。
[18]不过,为了能充分训练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事情做,得到实际锻炼,可以规定每个创作团队的成员最多不超过5人。
因此,前面提到的其他分工种类,通常可以由承担5种分工的同学来兼任。
在学生创作团队中,分工协助、默契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关系到整个创作能否成功完成,否则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创作团队的创作目标无法完成。
近年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创作团队创作的纪录片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如《山这边的父爱》,以冷静客观的视角,真实细腻地讲述了重庆市永川区居民周书平面对社会与家人的不理解,默默抚养与教育几十名残疾孤儿的故事,获得多个学科竞赛奖项。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创作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有很大关系。
负责导演的同学特别擅长组织协调,如在调研预访时,同学们发现拍摄地点在一座山上,这意味着拍摄时每次都需要扛很多器材上山,可能会非常累,所以在选题论证时,有成员提出难度很大,应该放弃,但是导演一直坚持鼓励大家完成这个选题。
负责拍摄的同学和负责剪辑的同学,技术水平在全年级都出类拔萃,加上这3位同学私交很好,成为整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再加上其他3位同学的分工协助,尽管整个创作过程历经艰辛,但他们最终完成了该片的创作,并取得了优异的学科竞赛成绩。
[1]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11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28~29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3]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9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9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5]刘效礼、冷冶夫:《纪实论(第三章):在纪实的背后是人》,载《中国电视》,1993(4)。
[6]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136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陈一雷:《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解读》,载《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202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9]潘仁炎:《纪录片创作》,65~66页,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10]高国栋、刘敬东:《找寻人的共性》,载《现代传播》,1996(1)。
[11]文胜伟:《浅析纪录片创作和制作中纪录精神的体现》,载《影视制作》,2011(10)。
[12]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97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3]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14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4]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145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5]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49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16]史建国:《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载《科技传播》,2012(12)。
[17]王永莉:《新闻拍摄摄像机的管理和使用技巧》,载《现代电视技术》,2015(6)。
[18]赵玉桥:《高校学生DV创作团队的培养研究》,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