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普及,网络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很多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有价值、有意思的故事,会被一些新闻记者或者热心网友发布在一些网络板块中。
在本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课程作业创作中,在网上搜集选题的比例逐年增加,如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通过网络搜寻获得选题的比例占到60%左右。
网络为学生创作团队寻找选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例如,纪录片《年轮》创作团队在网络上翻阅腾讯·大渝网“城·视”
栏目时,看到发布在该栏目上的15张图片,讲述了家住重庆市渝北区龙瑞街的张才柱老人,身患淋巴癌且眼睛近视1600度,在毫无绘画基础的情况下,经过刻苦学习,自学原生画艺术,4年来总共创作了180多幅原生画,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出来的事。
在创作团队讨论选题时,有同学向创作团队中其他同学展示了上面提到的15张图片,同学们被老人在人生逆境中仍然乐观豁达并刻苦创作的精神深深感染,在对比其他同学寻找到的选题后,一致同意优先确定这个选题。
该创作团队找到任课教师沟通后,确定了拍摄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创作,最终完成了一部11分钟的纪录片。
在课程期末考核中,影片深深打动了老师和同学们。
从该创作团队的选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从确立选题到获得批准,再到创作完成后获得较好的观影反响,中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实际上体现了纪录片选题的价值要素。
2.选题的价值要素
一是时代性,是指纪录片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关注时代变迁。
例如,纪录片《最后的代课教师》讲述了甘肃省渭源县黎家湾镇的代课教师们被清退的过程,触及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矛盾。
二是新颖性,是指纪录片能够反映那些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或者接触很少的事件及情境。
例如,纪录片《劫后》讲述了“5·12”
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反映了灾区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
三是故事性,是指纪录片能够基于矛盾点以情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被拍摄对象起伏跌宕的个体经历。
例如,纪录片《营生》讲述了陕北唢呐艺人郝绥清老人为了生计,凭借自己善于吹唢呐的技艺不懈奋斗的种种经历,影片矛盾突出、情节分明、悬念感强。
四是形象性,是指呈现在纪录片中的环境、场景、人物等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表现力。
例如,纪录片《船工》讲述了三峡一带著名的老架长谭邦武老人,在三峡水库修建前后的生活经历,影片中自然环境宛若仙境,人物表现非常生动。
以上四种纪录片选题的价值要素,是通过特定选题渠道获得选题线索后,初步判断选题线索是否具有拍摄价值的一般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纪录片选题都需要达到上述四个标准,经过适当考察后,很可能某些纪录片选题线索只具备了部分价值要素,而另外一些纪录片选题线索具备了其他一些价值要素。
不过,总体来说,某个纪录片选题所具备的价值要素越多,选题的价值就越大。
在纪录片创作中,很多创作者会自己设定一些纪录片选题的标准,如刘效礼、冷冶夫提出的纪录片选题的八个基本条件:一是现场环境具有可视性和新鲜感;二是事件、人物利于镜头表现;三是拍摄现场有利于机位变化和多机拍摄;四是人物形象有特点,个性也比较鲜明独特;五是人物职业和活动有较丰富的视觉特点;六是人物经历和事件比较曲折丰富;七是所反映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八是人物和事件的内涵较为深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5]
二、纪录片选题论证
通过选题线索的来源渠道获得很多选题信息后,创作者要依据选题价值要素进行初步筛选,确定一个需要重点考量的选题对象。
这时候就需要做选题论证工作,即在资料查阅、调研预访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论证,确定是否进入策划阶段。
(一)纪录片选题与调研论证
1.资料查阅
纪录片创作者获得选题线索后,要结合选题的价值要素进行初步判断,如果觉得选题没有什么拍摄价值,可以放弃,然后重新选择,如果觉得选题具有很强的拍摄价值,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工作,也就是纪录片选题的调研论证。
为了稳妥起见,创作者在正式进入准备拍摄的地点前,需要通过相关渠道做一些资料查阅工作,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文字资料,包括相关书籍、报刊、论文、日记、信函乃至法律条文等,目的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所要拍摄的选题有最大程度的熟悉;二是影视资料,包括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源,在查阅的时候,对于有价值的资料可以做一些记录,便于作为原始的影像资料;三是网络资料,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无论是文字资料查阅还是影像资料查阅,网络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来源以及很多专业资料库,可以扩大资料查阅范围,提高资料查阅的效率。
2.调研预访
资料查阅工作结束以后,创作者就可以来到准备拍摄的地点进行调研预访。
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获得拍摄许可,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获得相关部门的拍摄许可,有些纪录片选题可能会涉及产权保护等问题,创作者需要向当地有关主管部门清晰地表达拍摄目的,获得批准后才可以去拍摄;其二是获得被拍摄对象许可,一般来说,调研预访是创作者首次接触被拍摄对象,需要和被拍摄对象进行充分沟通,准确表达拍摄目的,取得被拍摄对象的认可与支持。
当然,创作者应该在纪录片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处理拍摄许可这个问题,如果涉及隐蔽拍摄,另当别论。
第二个任务是熟悉拍摄环境,具体包括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地理条件、光线条件、安全条件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后面的拍摄行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