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由于声音有重要作用,因此创作者在录制声音的时候,要注意有层次、有质感,不能杂乱无章,切忌缺乏主次。
目前国内纪录片重视解说词,轻视音响的创作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纪录片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解说语言
纪录片中的解说语言也称解说词,起始阶段是创作者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后提炼而成的文字稿,经配音播音员朗读之后变成了解说词(解说录音)。
并不是所有纪录片类型都配有解说词,而是有“有无”
和“程度”
之分。
由此,纪录片大体可以分为全解说词纪录片、半解说词纪录片和无解说词纪录片。
就全解说词纪录片、半解说词纪录片来说,解说语言与其他语言元素尤其是画面形成配合,成为纪录片的主体。
在纪录片的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解说词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因作品类别的不同而不同。
二者理想的关系应该是解说词从属于画面,起到配合画面叙事和表意的作用。
但在一些文献性质较强的纪录片中,如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等,很多时候解说词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纪录片创作对解说词的考量通常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基于程度的解说词,包括全解说词、半解说词和无解说词。
对于无解说词来说,很多情况下解说功能由字幕语言替代。
二是基于风格的解说词,包括报道型解说词、政论型解说词和文学型解说词。
三是基于人称的解说词,包括第一人称解说词、第二人称解说词和第三人称解说词。
其中第二人称解说词很少见,第三人称解说词最常见。
在全解说词和半解说词纪录片中,解说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交代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总体社会环境和时空要素,强调画面里的关键性信息点,延伸挖掘画面深层次内涵,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等;可以通过提示和启发引导观众的思维方向,激**感、渲染气氛,总结、提炼、升华主题,帮助压缩时间转移空间,整合画面、协助过渡转场等[2]。
综合来看,解说词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叙事和表意两种。
随着纪录片创意理念的发展,解说词功能随之发生变化。
(六)音乐语言
音乐被称为最抽象的艺术。
对音乐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主观反应,如爱好、习惯、听辨能力等,这些均能造成不同的心理反应。
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流通性。
在纪录片中,音乐语言也是最难定性的语言元素,它所表达的思想不可能像音响语言那样与具体声源有直接联系,但是它在激起人们感情方面却又是准确和细腻的。
在纪录片中,“音乐作为一种情绪和意境注入作品,能有效地延伸和深化画面内涵和语言内涵,有效地深化作品的思想蕴涵,有效地增加画面、现场等艺术元素的感情色彩。
所以,音乐在纪录片中应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性和感染性”
[3]。
在纪录片创作中,大多数情况下,音乐都由专门的制作部门或团队进行独立制作;也有少部分纪录片尤其是一些微纪录片,是在注明来源的情况下,直接从相关资源库中借用过来选配的。
纪录片创作对音乐语言的考量通常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基于基调的音乐,包括中性音乐、否定性音乐、肯定性音乐;二是基于功能的音乐,包括背景性音乐、渲染性音乐等;三是基于来源的音乐,包括客观音乐、主观音乐;四是基于位置的音乐,包括基调音乐、细节音乐。
在很多看似冷静的“中性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