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也就是不使劲。
孔子已经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需要刻意地约束自己。
比如吃饭时,别人为自己上了菜,我们要向对方道一声谢谢,这需要使劲吗?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吗?
如果我们养成了道谢的习惯,根本不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吃一顿饭也能够自然地处在仁的状态中。
我们在餐桌旁,不会挑挑拣拣,也不会频繁地转餐桌转盘……一切举动都是自然而流畅的,根本不需要用力地约束自己。
我个人觉得吃饭的过程可见人品。
很多人平常工作、说话、交际都还算得体,但一到饭店吃饭,就颐指气使,冲着服务员发脾气。
为什么呢?可能他觉得终于到了自己可以随意发泄情绪的时候,觉得没必要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没必要善待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人。
这就是“终食之间违仁”
,吃一顿饭就把自己的品行出卖了。
看一个人的修为、修养,绝不能只看他如何对待自己,还要观察他怎么对待普通人、陌生人,以及最亲近的家人,这是我们从“无终食之间违仁”
这句话中得出的启示。
于我们而言,吃饭是修炼自身品格的好时机。
修炼到孔子的状态,做一切事情都会自然、舒服、流畅,不用使劲,不必刻意提醒自己,这就是最适宜的状态。
相反,如果我们吃饭的时候拍桌子、发脾气、骂服务员,当这种失控的状态成为常态之后,相应地,平常善意而平和的状态反而属于“不正常状态”
了,我们需要刻意地装作有修养,用力地掩饰,费劲地约束自己。
“造次必于是”
:匆忙、急迫的时候也是这样。
“颠沛必于是”
: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哪怕遇到再紧急的事情,哪怕境遇再不好,甚至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也应该自然地保持仁的状态。
据传王阳明当年逃难时,形势极其严峻,宁王已经派人追杀过来了,王阳明要第一时间坐自己的官船离开,到别处避难。
此时,所有人都慌慌张张地收拾东西,王阳明站在那里,冷静地说:“有个东西没带。”
大家疑惑。
王阳明说:“没带顶盖。”
顶盖就如同回家的钥匙,官船如果没有顶盖,别人就认不出,到时候可能连城都进不去。
这样一段极简单的文字、一个小小的场景,就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仁人”
,他在造次、颠沛的时候,内心依然是淡定的,依然可以清醒地去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仁的状态有时候接近于禅,是活在当下的,是活泼的、生动的、不使劲的。
如同王阳明,没有因为别人要追过来就六神无主、慌慌张张,说“什么都不要了,赶紧跑,逃命第一”
。
如果因为局势紧张,就慌乱而不知所措,行为不得体,这就丧失了人所该持有的伦理道德,违背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的原则。
仁是一种舒服、合适、惬意的状态,假如大家愿意去追求仁,就会理解孔子提的要求并不是一个高要求。
当人们真的愿意让自己进入这种舒服、合适、惬意的状态时,就会发现,我们根本不用使太大的劲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或者造次、颠沛的时候,刻意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自始至终都是同一个人,自然能活得很坦**、很畅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