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间,玛丽一直在学色彩学,学习红色是什么,红色的光谱是什么,红色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感觉;蓝色是什么,绿色是什么……只是她从未亲眼见到过这些颜色。
三十岁生日这天,玛丽从房间里走出来,她终于看到了红色。
请问,玛丽还能不能够学到新的东西?她已经在书上学完了关于色彩的所有知识,但当她第一次真正见到彩色时,她还会有新的感觉吗?
她应该不会一脸淡漠地说:“噢,这是红色啊,我早就知道了。”
她大概需要好长时间来反应,可能会问:“这真的是红色?”
她会很兴奋,感到很震惊,而且可能会长久地陷入思考中,无法真正确定。
孔子作为一个从鄹地来的年轻人,第一次进太庙,对于很多事情会感到很新鲜、很陌生,所以他对每件事都要确认一下。
比如有的事情虽然在书上读过,但进了太庙之后,他终于能确认这件事情是真的了,他觉得书上读到的知识终于能在现实中验证了,因此感到兴奋、雀跃。
为什么很多人不问?不问,并不是觉得自己都懂了,而是生怕别人看出来自己不知道,只好不懂装懂、闭口不提。
很多人在职场中就是抱着这种态度,总怕丢面子,什么都不敢问,结果常常做错事。
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才是礼,而且最重要的是,关于礼仪的事情是绝对不能搞错的。
对于礼仪,不同的地方要求不一样,所以必须详细地问明白。
第二种可能是孔子其实一切都明白。
那他为什么还要“每事问”
呢?是为了表示尊重。
想想看,我们去拜访别人,对方开始展示他的收藏,即便你比他家的家底更厚,你收藏的东西更好,你会说“你的这个收藏,我家多的是”
“你的是假的,我能看出来”
吗?当然不会。
进入别人家的太庙,总得保持点好奇心,这也是对别人的认可。
从这个角度讲,这依然是礼。
所以,无论孔子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没做错。
入太庙“每事问”
,意味着尊重,意味着谦虚。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的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什么都不敢问,假装自己什么都懂,结果一做事就出错,这才是最糟糕的。
就像孔子提醒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大概是因为子路耿直莽撞,喜欢跟别人抬杠和争论,容易犯说大话、不懂装懂的错误。
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就问,别人却批评、笑话你的时候,你就回一句“是礼也”
,这句话的境界比那些指责的话要高出一个珠穆朗玛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